刊登日期 : 2024-11-13
本文基於葛兆光教授在2018年11月14日在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從全球史看近世中國的興衰」論壇上的演講記錄稿,有補充與修訂,原標題為《「漫長的十八世紀」與「盛世背後的危機」》。
該論壇由香港大學梁其姿教授主持,新加坡國立大學王賡武先生、台北中研院朱雲漢先生和葛兆光先生,分別從新加坡、台灣、大陸學者的不同視角,對這一主題進行闡述。
葛兆光看清代皇權獨大 商業貿易不能自由流動
最後第三點,就是帝國中央權力,皇權也就是國家權力過於集中和強大。
美國學者牟復禮(F. Mote)說過,蒙元、滿清都是非漢族政權,他們由於軍事上的崛起,習慣於嚴厲的控制,他們摧毀了宋代形成的士大夫對皇權的任何限制。
大家如果熟悉清史就知道,清代皇帝設立的軍機處,使內閣虛設,內閣大學士成了閒散的名譽職位;皇帝親自披覽各種文件,所以才有龐大的硃批、上諭,事無巨細都由皇帝管;從雍正到乾隆,貫穿整個十八世紀的文字獄,大家記得曾靜、岳鐘琪和呂留良案吧,臣下該死,聖上英明。
所以,許倬雲先生說「清代的君主,獨擅威權,天下臣民,都是奴隸」,絕不止是滿人包衣之類自稱「奴才」,而士大夫呢?許倬雲也說,「在領導力方面,已不如宋明」。皇權獨大,國家太強,地方也好,社會也好,士大夫或知識人階層也好,甚至商業貿易,都受到制約,地方「只是皇朝的收稅代理人」,顧炎武《郡縣論》所說的「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根本實現不了。
延伸閱讀:葛兆光憶中國十八世紀思想文化僵化 難以發展現代科學自由經濟
葛兆光看歐洲行憲政制度 中國皇帝一言堂為所欲為
看一下歐洲吧。
1764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九年,英國喬治三世打算以不敬罪名,逮捕《北布列吞》雜誌的作者、編者和出版印刷者,但是遭到大法院的駁回,宣佈無效,就像在座的王賡武先生所說,這種憲政制度棒極了,「每個人都不得不認同憲法」,這是英國《大憲章》之後,延續洛克政治思想才發展出來的憲政主義,更何況在英國,當時已經是政教分離(參看《王賡武談世界史》)。
而在中國,皇帝就是政治權力、神聖象徵和文化真理三合一的,以前史華茲(Benjamin Schwartz)就說中國是「普遍王權」(Universal Kingship),皇權或者國家的權力太大,始終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可是,(1)沒有「祖國/國家」和「朝廷/政府」的自覺區分,就是王賡武先生說的憲政:「君主」和「法律」的自覺區分,政治權力就無邊無際,用皇帝或國家名義為所欲為,制度和政策就缺乏理性;
(2)沒有中央和地方的各自分工與權利分配,地方、鄉紳、商賈就缺乏積極性,社會力量就形不成,商業貿易就沒有制度保障,政治權力和經濟行為也不能權責分離。
(3)皇帝或者朝廷的權力太大,政治權力和文化權力就不能分化,知識分子或者說精英階層就不可能成為批評和監督的力量,「道統」無法制約「政統」,理性和文化的力量就沒有辦法起作用。
(4)皇帝、天朝為中心的朝貢制度,那時要面子吃虧的,它是政治的,不能放任商人的自由發展,當官方體制面對商業市場,也就是想方設法賺錢的自由貿易,差別就很大了。這使得清代中國從盛世之後就陷入困境,到了晚清局面不可收拾,湘軍、淮軍為代表的地方力量起來,清流之類的士大夫興起,各個口岸開放,但為時已晚。甚至直至今日還沒有從困境中走出來。
這裏順便說一下,過去東西方很多學者喜歡講「江南」,覺得十六到十八世紀中國江南,甚至比英國經濟還發達,中國才是那時的「世界經濟中心」,所以,比如加州學派就用「江南」和「英國」比較,講白銀資本,講大分流。雖然他們的初衷是自我批判,是否認歐洲中心論,是對西方近代的質疑,但是中國作為帝國,江南作為帝國高度控制的一個地區,和一個獨立的、擁有殖民地的、現代制度下的新興帝國,怎麼可以比?其中一個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這個帝國國家控制力的強大,對於財富增長和分配的影響,對於市場、原料、關稅等的國家調配,與英國很不同。你不能簡單比較,否則我們要問,為甚麼江南或者中國沒有形成「產業革命」和「現代社會」?
延伸閱讀:葛兆光看十八世紀清帝國龐大疆域的煩惱
葛兆光憶乾隆傳位嘉慶 華盛頓拒連任捍衛民主總統制度
關於「漫長的十八世紀」和「盛世背後的危機」,我就講到這裡。最後我想回到世界史中,講一個小故事:1796年,當了60年皇帝的乾隆退位,據說他退位是為了向他的祖父,也當了60年統治者的康熙致敬,所以他選在這個時候退位,但是,他還是把皇位傳給兒子也就是嘉慶皇帝了。恰好同一年呢?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卸任,他拒絕了第三次連任,為的是要堅決捍衛民主的總統制度。
最近,有人提起這一點就說,在我們有關歷史的印象中,華盛頓好像比乾隆皇帝晚得多,好像華盛頓是現代的事情,乾隆皇帝好遙好遠,
其實,他們是同時代人,他們兩人同樣在1799年,也就是漫長的十八世紀最後一年去世,不是華盛頓近乾隆遠,只是從制度上看,確實一個太古代,一個很現代。
也許,從這個小故事中,可以看到另一種「大分流」,也就是十八世紀以後,西方的興起和中國的衰落。(五之五)
(轉載自「從全球史看近世中國的興衰」論壇的演講記錄稿,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
延伸閱讀:葛兆光憶西方視18世紀中國為盛世 偉大成就背後藏陰影
延伸閱讀:葛兆光看十八世紀中國的盛世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