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有哪些入選?

編輯︰莫利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的「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今日(3月22日)在北京公布,到底有哪些重要考古發現入選呢?一齊來看看!

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公布 南海沉船等入選

  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經過項目匯報會、綜合評議,最終評委投票選出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最後入選的10大考古發現如下(按年代早晚排列):

1.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群

  跋山遺址群,是8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總稱,以山東省沂水縣跋山遺址為中心,保存了距今5萬至10萬年的古人類活動珍貴證據。

山東跋山遺址群
這個遺址群是在2020年一次水庫洩洪後偶然發現。上圖為用火遺迹,下圖為8米厚底層堆積。(網上圖片)

  這處遺址群的文化堆積達近8米,揭示了自晚更新世以來,石器工業隨環境變化而發生演進的清晰軌迹。目前,已累計發掘的面積達到225平方米,出土並採集了2.6萬件文化遺物。

2.福建平潭殼丘頭遺址群

  殼丘頭遺址群,位於福建平潭島,距今約6,500至5,000年,包括殼丘頭、西營、東花丘、龜山等遺址。2017年至今,經過多次發掘,取得重大收獲。

殼丘頭遺址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有少量的施紅衣陶。(網上圖片)

  相似的遺存,還見於閩侯溪頭遺址下文化層、金門的富國墩等遺址,尤其與台灣大坌坑文化存在相似性,顯示出台灣海峽兩岸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關聯。

3.安徽郎溪磨盤山遺址

  磨盤山遺址,位安徽省郎溪縣飛鯉鎮新法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聚落遺址,發掘面積1,700平方米。

  該遺址是皖南(即安徽南部)地區目前揭露面積最大、內涵最豐富、遺物最多的遺址,被列為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

2023年的發掘工作包括清理178座墓葬,35座房址,出土遺物近2,000件。(網上圖片)

  該遺址位於長江下游地區,譜系完整,是當地少有的連續延續時間近4,000年的中心性聚落,對於探究當地以及整個長江下游的文明化進程,以及先秦社會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

4.湖北荊門屈家嶺遺址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所處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是實證長江中游文明起源的重要遺址。

2015年至今,在此開展的多學科考古獲取了一批重要遺物,包括大量碳化粟(圖中右),這是長江中游發現最早的粟作遺存。(網上圖片)

  該遺址在1954年被首次發現,先後經過4次考古工作,相繼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5.河南永城王莊遺址

  王莊遺址,於2021年被發現,在此發現了大型墓葬以及環壕設施,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綠松石、石圭等隨葬品,可見該遺址是當地新石器時代的高等級聚落。

在王莊遺址還可以見到史前獨特的葬俗「疊葬制」,現場一座座墓葬緊密相連、層層疊壓。(網上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該遺址出土的彩陶,既有仰韶文化元素,又有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風格,見證了史前時代,中國東西部文化的融合和南北文化的交流。

6.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

  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位於鄭州商都內城東南,距今約3,400年,現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

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
該墓地由通道、墓葬、祭祀遺存等組成,是一處商代白家莊期高等級貴族墓地,結構與功能明確,又具有整體系統性。(網上圖片)

  這處墓地出土了扇貝形金覆面、綠松石、青銅器、玉器等,當中「金覆面」備受外界關注。

  鄭州商都書院街墓地展示了早商時期,高等級貴族喪葬禮制的規範,是鄭州商城近年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延伸閱讀:鄭州首次發現商代「金面罩」 與三星堆有淵源?

7.陝西清澗寨溝遺址

  寨溝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的寨溝村,是一處商代大型聚落遺址,分布面積約 300 萬平方米。

體量巨大的夯土建築、成熟精細的陶範遺存、前所未見的商代大墓、精美的出土文物,在中國北方地區為目前僅見。(網上圖片)

  墓地出土的大量青銅車馬器、玉器、骨器、漆器、龜甲,與殷墟上層物質文化相同,反映了黃土丘陵地區與商王朝之間密切的交流,以及商王朝對周邊地區的強烈影響。

8.甘肅禮縣四角坪遺址

  四角坪遺址,位於禮縣縣城東北的四格子山頂部,海拔1867米,建築形制規整,錯落有序,是一處秦代大型禮制建築遺址。

該遺址體量巨大,布局嚴謹,且建築形制具有一定獨特性,如中心天井不見於後世禮制建築。(網上圖片)

  四角坪遺址,是國內目前僅見的秦帝國時期代表國家意志的禮制性建築群,是從王國到帝國階段轉型的標誌性建築,對研究中國早期國家禮制制度,具有重要價值。

9.山西霍州陳村瓷窯址

  霍州窯,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霍州白龍鎮陳村,1970年代被發現,2022至2023年,多部門聯合對陳村瓷窯址,開展了首次考古發掘工作。

霍州窯約在北宋後期開始燒造,在金代達到成熟,以細白瓷產品為主流特色產品,裝飾特徵主要是細凸線紋印花。(網上圖片)

  霍州窯的考古新發現,填補了北方地區白瓷瓷業,特別是精細白瓷發展的缺環,是北方地區陶瓷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

10.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位於海南三亞東南約150公里海域,是中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目前,考古工作人員已從兩艘沉船遺址提取出水文物500多件(套)。(網上圖片)

  其中,一號沉船年代大致為明正德年間(1506-1521),船貨以景德鎮窯瓷器為主,推測是從福建或廣東出發,前往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的民間商船。

  二號沉船年代大致為明弘治年間(1488-1505),推測是從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運載烏木等貨物返航中國的民間商船。

國家文物局:考古新發現生動展示中華文明

  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關強表示,過去的一年中,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考古中國」24個重大項目統籌推進,265項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系統開展,1,367項基本建設考古項目有序實施,實證中華文明突出特性。

  關強表示,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是過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突出代表。這些考古新發現,以更加鮮活的筆觸,生動展示了中華悠久歷史和博大文明,是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延伸閱讀:中國考古大發現:從河南小村出發 探尋文明起源

  延伸閱讀:南海1500米海底考古大發現 兩艘明代沉船 逾10萬件文物

澳門、中山、珠海

大灣區歷史|丁新豹憶澳門最早接觸西方文化 中山原名香山 珠海唐家灣人才輩出

流失文物

38件明清流失文物從美國「回家」 圓明園獸首下落如何?

「雪龍2」號訪港5天 停泊海運碼頭 市民踴躍報名登船參觀

「雪龍2」號四月訪港 市民免費登船參觀 一文看清報名攻略

外籍人士支付指南

中國推出外籍人士支付指南 如何用信用卡?移動支付不必登記個人資料?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