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来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提及了古代中国重阳节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植物,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阳节时,会将茱萸插在家门前及戴在头上,根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茱萸插头上,以御初寒消灾避难、预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卷第三》也记载了重阳节时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龄、萸系臂”的风俗。 为何重阳...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踏入农历八月,又是华人最具节日气氛的中秋节。提起这个节日,我们除了会想起食月饼、玩灯笼外,大家又知不知道在老一辈之间流行一些中秋传统节日的习俗或禁忌?其中一项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想必大家都会有个疑问,就是为何一个讲究团圆的节日,偏偏男性和女性各自都有不能参与的活动?先说“男不拜月”,原来在古代民间,月亮多数用来形容女子,属于阴柔的代表,是故象征阳刚以及正气的男子自然就不适合祭拜月亮了。 与之相应的“女不祭灶”亦是同样道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每家每户都会祭拜灶王爷...
发怐愗 音:faat6 ngau6 dau6 意思是没精打采,呆头呆脑 。 发怐愗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原来早在战国已有“怐愗”的用例。 “怐愗”指愚貌﹐也有愚昧及不聪明的意思。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在《楚辞.宋玉.九辩》中云:“愿沉滞而不见兮,尚欲布名乎天下。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有古代四大美男之誉的他不被楚王重用,于是借悲...
苏孲崽 音: sou1 aa1 zai2 意思是“苏虾仔”,即指婴儿、幼童。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月光光》这首儿歌,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当中提及的“虾仔”,跟“苏虾”同出一辙,但为何小孩又会变成“虾”呢﹖ “苏虾”的本字是“臊孲”(读作苏鸦),苏孲崽出自《番禺县志》:“广州呼小儿曰苏孲崽。苏,生也,言新生者也”。意指初生婴儿身...
阴骘 音:阴质 意思是做了缺德的坏事。 现代的人会说:“这是报应来呀,肯定前生做得阴骘事多啦。”,大家可知道,古代这个词原本就是用来形容好人好事? 清代黄遵宪《己亥杂诗》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阴骘诵文昌 。道教中有“文昌帝君阴骘文”,指:‘人所不见为“阴”,暗中施与为“骘”,凡事做有益于人群的事,而不欲人知,...
学问勤中得 荧窗万卷书 成材必须苦学,所以有不少古语都与勤学有关,例如“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当中还隐含了一个典故。 “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出自汪洙《神童诗》,意思是学问需要勤奋学习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荧取光,勤奋夜读诗书一样。 “荧窗”就是指晋人车胤的故事。车胤少年时十分穷苦,吃都吃不饱,更别说晚上有油点灯供自己学习了。为了能够利用晚上读书,他捉了荧火虫放在小袋子内,借用荧火虫的一点点光来读书,终能成...
王羲之的“墨池” 我们日常工作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抱着“将勤补拙”的心态,必定事半功倍。《礼记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句话就是说:别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别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够跟这个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本质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刚强起来的。 书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学不倦,甚至因为疯狂写书法,令到家中池塘变成一池墨水。 ...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态度认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们会赞美这人做事“实事求是”,是一位能干可靠的人。 在古圣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语句来形容,就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汉书 · 景十三王传》,由颜师古作注而得出这优美的释文。这句话意思就是务必寻求事实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这句话语原本出自《汉书 · 景十三王传 · 河间献王刘德》,刘德是西汉景帝第三子,被封为河间王。刘德修学好...
不贵于无过 而贵于能改过 要成功,就要经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视个人的修养,特别看重“错而能改”。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就是说一个人从来没有犯错固然值得欣赏,但更可贵的就是一旦犯了错而能改过自新。 在古圣言书中,不乏错而能改的教导。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马光《资治通鉴 · 汉纪》中的“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可以...
知耻近乎勇 中国有不少自古流行的金句,当中都有大智慧,其中儒家学说对于“修身”之道,就有一句名句:“知耻近乎勇”。 这句话出于《礼记 · 中庸》,意思是指知道羞耻,就接近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了。一个人有了羞耻的心,即是懂得自省,如能进而自勉自励,勇于改过,就是真正的勇敢,达到“修身”之道。 中国古代有不少伟大人物都有知耻之心,成就崇高品格,例如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庄子“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以及...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清明节又称为植树节,清明节植树风俗在不少地方都一直保留着。这是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树木成活率高,生长快。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就是在告诉人们,抓住农时,适时种植,一年收获就能丰收了。 这句谚语还与祭祖有关。 古时的陵墓和山坟大都在野外,每年只有祭祖的时候人们才会去扫墓。每到祭祖的时候,人们往往发现坟墓被杂草覆盖,不容易寻找,于是有人在坟头种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让坟墓变得显眼,下一年扫墓...
买鞋需要先“打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新界农村一般离墟市较远,孩子少有机会到墟市去。 孩子要买鞋,由于没有尺,客家人会用一条麻包绳或咸水草,来量度孩子的脚掌长度,然后把相当孩子脚长的麻绳/咸水草到墟市买鞋,这个动作就叫“打匹”。 为什么叫“打匹”? “匹”是古时的量度单位。《说文解字》:“匹,四丈也,从八、匸。八楪一匹,亦声。字亦误作疋。”《说文通训定声》:“按:《汉书·食货志》:‘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疋。’” 打匹,就是把脚长度量度出来了。 古人的确有以麻绳来量度脚掌尺寸的。《细说汉字部首,足部》引《韩非...
古时有文采的歌妓名叫什么? 古时在朝廷上以卖唱为生的女子称为官妓,而富有文采的歌妓就会再加上一个称号,是什么呢? 在唐代,有文采的的歌妓被称为“女校书”。 唐代著名女校书薛涛,本身是一名歌妓、名媛,亦是一名诗人,还是一位大美人。 薛涛并不是出身低微才做歌妓的,相反,她父亲在京城长安当官,学识渊博,而她在八、九岁时已通诗律,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薛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过,可惜的是父亲早逝,她才不得已卖艺为...
每日一词 白鼻哥是何许人? 白鼻哥是何许人? 白鼻哥,也叫白鼻。原指传统戏曲的丑角(三花脸),因用白粉涂鼻,俗称白鼻哥或白鼻。 在传统粤剧中,白鼻哥的角色多为反派,例如作为才子的反衬,上京考试而榜上无名,下场时说:“今科不中,明科再来。” 后来,“白鼻哥陪考”就用来比喻考试失败之人。 其后,白鼻哥又泛指无能之辈瞎凑热闹,永远是陪衬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