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旧地名|老虎岩、鸡寮在哪儿?“浅湾”“贼湾”原来都是荃湾?

撰文︰华思齐

  拿起旧地图,很多地名与今天对不上。城市发展迅速,地名亦随时代变迁而更新。香港昔日是渔村,文化水平有限,地名多较通俗;随着知识水平提升,地方用途改变,加上华人重视彩头,每当一个地方发展起来,民间或政府都倾向把意义不祥、读音不雅的旧称号,换上较吉利和文雅的名称,祈求带来新气象。

  今集跟大家介绍3个旧地名,看看大家知否“老虎岩”、“鸡寮”和“浅湾”在哪儿。

 乐富前称“老虎岩” 煞气太重而改名

  乐富是港铁观塘线的其中一站,因乐富村而得名。这一带昔日被称作“老虎岩”,做过徙置区,后来“老虎”一名被指煞气过重,才改名为“乐富”。如今乐富村乐翠楼对开的“老虎岩变电站”,仍保留着“老虎岩”这个旧地名。

  “老虎岩”的名称由来,有两个说法:其一,相传此处山头昔日有老虎出没,因而得名;但亦有学者指,老虎岩或因地形而命名。

图片摄于1956年10月,老虎岩的山边寮屋即将拆卸,土地将用以兴建徙置大厦。(图片来源:政府档案处)
这帧照片摄于1957年6月,老虎岩正兴建新的徙置屋村,图为第D、E、F座。翻查报章,当年市民入住老虎岩徙置区240呎的单位,设有露台,租金为45元。(图片来源:政府档案处)

  在乐富村重建之前,该一带为老虎岩徙置区,设有23座大楼,分别在1957至1963年间落成。1973年房屋委员会成立后接管了老虎岩徙置区,并将其易名为“乐富村”。

  有指改名原因,是认为“老虎”名字煞气太大,所以取“老虎”的谐音“乐富”,寓意居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1980年代乐富村重建,并于1996年拆卸最后一幢徙置大厦,原址重建为居屋康强苑。

   延伸阅读1953年平安夜石硖尾大火 促成香港发展公营房屋

目前乐富村乐翠楼对开、联合道侧仍保留着一座以“老虎岩”命名的变电站。(网上图片)

鸡寮曾是养鸡场  618雨灾死伤众 重建变翠屏村

  鸡寮,即是如今观塘翠屏村一带。“鸡寮”一名,顾名思义,不难想像这里是以前是一大片鸡场,地名折射出昔日港人的务农生活。

  与老虎岩的历史相似,鸡寮也做过徙置区。根据观塘区议会和观塘民政事务处制作出版的《观塘风物志》,鸡寮是观塘最早兴建的徙置区(即“观塘徒置区”),首批徙置大厦在1959年落成,其后发展成24座、可容纳7万人的大型徙置区,占当时全港徙置区人口(43万人)的六分之一。

  虽然鸡寮徙置区并没有独立厨厕,要在屋外煮食,浴室、厕所亦要与邻里共用,但对于木屋区调迁过的居民来说,居住环境已大为改善。

昔日乡民在观塘鸡寮一带搭盖简单的寮屋养鸡,形成一大片鸡场,鸡寮一名由此而来。图为建于1950年代的鸡寮徙置区。(图片来源:香港大学图书馆)
根据观塘区议会和观塘民政事务处制作出版的《观塘风物志》,当年在观塘兴建大型徙置区,除了用于安置木屋居民,改善基层生活,另亦可清拆被木屋非法占据的土地,香港工业起飞将之重新规划发展。(网上图片)

  当时香港正处于房屋发展过渡期。尽管石峡尾大火后,政府积极兴建徙置大厦取缔木屋,惟等候安置上楼的木屋居民依然不少。1972年一场天灾,就对鸡寮木屋区造成永不磨灭的伤痛。

  1972年6月18 日香港发生“六一八雨灾”,引发多宗严重山泥倾泻,鸡寮木屋区惨遭数以吨计的山泥淹没,造成71人死、52伤,成为香港历史上死伤最严重的天灾之一。

  及至1980年至1990年代鸡寮徙置区拆卸重建,变成现在的翠屏村。

   延伸阅读六一八雨灾 香港历史上最严重暴雨灾难

1972年的“618雨灾”,观塘鸡寮的木屋区被掩埋,造成71人死亡。当年另一处重灾区是港岛半山宝珊道,12层高的旭龢大厦遭山泥冲击下彻底倒塌。(图片来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浅湾”即荃湾 龙游浅水欠吉利 易名避凶

  “浅湾”其实是荃湾的古名,因海湾水浅而得名。根据香港地方志中心资料,宋代的《宋史》和《宋史纪事本末》、明朝万历的《粤大记.广东沿海图》及清雍正的《广东通志》等史籍,都有记载“浅湾”这个地方。

  众所周知,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昰和弟弟赵昺曾避难至香港,马头涌一带的圣山和宋皇台因而得名。根据史籍记载,原来二人亦曾在荃湾停留,令“浅湾”一地在历史留名。不过,由于乡民认为“浅湾”一名有着“龙游浅水遭虾戏”的意思,有欠吉利,后来将地名易作“全湾”。

  明末时期,荃湾海盗猖獗,一度沦为“贼湾”,相传船只经过要缴交过路钱;加上海湾水浅,退潮时经常有船只搁浅,因此当时流传一句话:“发达去金山,要死来荃湾。”

1973年政府公布新市镇发展计划,当中包括发展荃湾新市镇。图摄于1977年,鸟瞰正在迅速发展的荃湾区。(图片来源:Getty)

  至于“全湾”为何变成“荃湾”,原来是晚清秀才杨国瑞的主意。杨国瑞诞生自荃湾杨屋村,积极参与新界及荃湾事务,其中一项就是向港府提议以“荃湾”取代“全湾”为地名。

  以“荃”代“全”有两个意思:首先,“荃”除了是一种香草的名称,其实亦有“君主”之意,屈原也曾在《离骚》以“荃”比喻君主,易名“荃湾”能使人记得宋帝来港避居荃湾的历史;另外“荃”亦与“筌”这种渔具相通,能带出荃湾是渔民聚居之地,意味深长。现时荃湾有一条“国瑞路”,就是为了纪念杨国瑞对地区事务的贡献而命名。

  战后香港发展迅速,1960年代政府刊宪将荃湾发展成卫星城市,后来再与沙田及屯门并列香港第一批新市镇。根据统计处资料,截至2021年有逾31万人居于荃湾,占全港人口约4.3%。

  延伸阅读香港新市镇|荃湾:由工业城市到自给自足

图片摄于1980年代,中央为海滨花园的建设工地。图左为兴建中的青荃桥(青衣北桥),该桥于1987年落成。图右可见荃湾华人永远坟场。(图片来源:香港记忆/香港大学图书馆)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厂街 铜锣湾糖街 两大洋行之争?北角差点有糖厂?

消失的赛西湖|北角半山水塘 风光媲美西湖 612雨灾冲走50架车

“东方威尼斯”何处寻?细赏大澳棚屋的水乡风情

地铁观塘线通车45周年 旧相片重温集体回忆

九龙塘为何能保持低密度发展?这片天价洋房区 昔日曾沦“烂尾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