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舊地名|老虎岩、雞寮在哪兒?「淺灣」「賊灣」原來都是荃灣?

撰文︰華思齊

  拿起舊地圖,很多地名與今天對不上。城市發展迅速,地名亦隨時代變遷而更新。香港昔日是漁村,文化水平有限,地名多較通俗;隨着知識水平提升,地方用途改變,加上華人重視彩頭,每當一個地方發展起來,民間或政府都傾向把意義不祥、讀音不雅的舊稱號,換上較吉利和文雅的名稱,祈求帶來新氣象。

  今集跟大家介紹3個舊地名,看看大家知否「老虎岩」、「雞寮」和「淺灣」在哪兒。

 樂富前稱「老虎岩」 煞氣太重而改名

  樂富是港鐵觀塘線的其中一站,因樂富邨而得名。這一帶昔日被稱作「老虎岩」,做過徙置區,後來「老虎」一名被指煞氣過重,才改名為「樂富」。如今樂富邨樂翠樓對開的「老虎岩變電站」,仍保留着「老虎岩」這個舊地名。

  「老虎岩」的名稱由來,有兩個說法:其一,相傳此處山頭昔日有老虎出沒,因而得名;但亦有學者指,老虎岩或因地形而命名。

圖片攝於1956年10月,老虎岩的山邊寮屋即將拆卸,土地將用以興建徙置大廈。(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
圖片攝於1956年10月,老虎岩的山邊寮屋即將拆卸,土地將用以興建徙置大廈。(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
這幀照片攝於1957年6月,老虎岩正興建新的徙置屋邨,圖為第D、E、F座。翻查報章,當年市民入住老虎岩徙置區240呎的單位,設有露台,租金為45元。(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
這幀照片攝於1957年6月,老虎岩正興建新的徙置屋邨,圖為第D、E、F座。翻查報章,當年市民入住老虎岩徙置區240呎的單位,設有露台,租金為45元。(圖片來源:政府檔案處)

  在樂富邨重建之前,該一帶為老虎岩徙置區,設有23座大樓,分別在1957至1963年間落成。1973年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接管了老虎岩徙置區,並將其易名為「樂富邨」。

  有指改名原因,是認為「老虎」名字煞氣太大。根據政府檔案處資料一份1970年的文件,原來當年有姓「楊」、「朱」、「馬」及「牛」等姓氏的居民向官員投訴,指遷入老虎岩後運程大受影響,原因是他們的姓氏,讀音與老虎慣常捕食的相同。後來居民向當局遞交了24個建議改名方案,候選名稱包括「老富林」、「龍鳳區」、「呈祥區」及「樂富新區」。 最終採用了與「老虎」諧音相似的「樂富」,寓意居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1980年代樂富邨重建,並於1996年拆卸最後一幢徙置大廈,原址重建為居屋康強苑。

   延伸閱讀1953年平安夜石硤尾大火 促成香港發展公營房屋

圖左為一份1970年政府文件,交代了市民向官員投訴搬入老虎岩後運大不如前。圖右則為居民向政府提交的24個老虎岩改名方案。(圖片來源:歷史檔案館facebook專頁)
圖左的一份1970年政府文件,交代了市民向官員投訴搬入老虎岩後運大不如前。圖右則為居民向政府提交的24個老虎岩改名方案。(圖片來源:歷史檔案館facebook專頁)
目前樂富邨樂翠樓對開、聯合道側仍保留着一座以「老虎岩」命名的變電站。(網上圖片)
目前樂富邨樂翠樓對開、聯合道側仍保留着一座以「老虎岩」命名的變電站。(網上圖片)

雞寮曾是養雞場  618雨災死傷眾 重建變翠屏邨

  雞寮,即是如今觀塘翠屏邨一帶。「雞寮」一名,顧名思義,不難想像這裏是以前是一大片雞場,地名折射出昔日港人的務農生活。

  與老虎岩的歷史相似,雞寮也做過徙置區。根據觀塘區議會和觀塘民政事務處製作出版的《觀塘風物志》,雞寮是觀塘最早興建的徙置區(即「觀塘徒置區」),首批徙置大廈在1959年落成,其後發展成24座、可容納7萬人的大型徙置區,佔當時全港徙置區人口(43萬人)的六分之一。

  雖然雞寮徙置區並沒有獨立廚廁,要在屋外煮食,浴室、廁所亦要與鄰里共用,但對於木屋區調遷過的居民來說,居住環境已大為改善。

昔日鄉民在觀塘雞寮一帶搭蓋簡單的寮屋養雞,形成一大片雞場,雞寮一名由此而來。圖為建於1950年代的雞寮徙置區。(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昔日鄉民在觀塘雞寮一帶搭蓋簡單的寮屋養雞,形成一大片雞場,雞寮一名由此而來。圖為建於1950年代的雞寮徙置區。(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圖書館)
根據觀塘區議會和觀塘民政事務處製作出版的《觀塘風物志》,當年在觀塘興建大型徙置區,除了用於安置木屋居民,改善基層生活,另亦可清拆被木屋非法佔據的土地,香港工業起飛將之重新規劃發展。(網上圖片)
根據觀塘區議會和觀塘民政事務處製作出版的《觀塘風物志》,當年在觀塘興建大型徙置區,除了用於安置木屋居民,改善基層生活,另亦可清拆被木屋非法佔據的土地,香港工業起飛將之重新規劃發展。(網上圖片)

  當時香港正處於房屋發展過渡期。儘管石峽尾大火後,政府積極興建徙置大廈取締木屋,惟等候安置上樓的木屋居民依然不少。1972年一場天災,就對雞寮木屋區造成永不磨滅的傷痛。

  1972年6月18 日香港發生「六一八雨災」,引發多宗嚴重山泥傾瀉,雞寮木屋區慘遭數以噸計的山泥淹沒,造成71人死、52傷,成為香港歷史上死傷最嚴重的天災之一。

  及至1980年至1990年代雞寮徙置區拆卸重建,變成現在的翠屏邨。

   延伸閱讀六一八雨災 香港歷史上最嚴重暴雨災難

1972年的「618雨災」,觀塘雞寮的木屋區被掩埋,造成71人死亡。當年另一處重災區是港島半山寶珊道,12層高的旭龢大廈遭山泥衝擊下徹底倒塌。(圖片來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1972年的「618雨災」,觀塘雞寮的木屋區被掩埋,造成71人死亡。當年另一處重災區是港島半山寶珊道,12層高的旭龢大廈遭山泥衝擊下徹底倒塌。(圖片來源:土木工程拓展署)

「淺灣」即荃灣 龍游淺水欠吉利 易名避凶

  「淺灣」其實是荃灣的古名,因海灣水淺而得名。根據香港地方志中心資料,宋代的《宋史》和《宋史紀事本末》、明朝萬曆的《粵大記.廣東沿海圖》及清雍正的《廣東通志》等史籍,都有記載「淺灣」這個地方。

  眾所周知,南宋末年宋端宗趙昰和弟弟趙昺曾避難至香港,馬頭涌一帶的聖山和宋皇臺因而得名。根據史籍記載,原來二人亦曾在荃灣停留,令「淺灣」一地在歷史留名。不過,由於鄉民認為「淺灣」一名有着「龍游淺水遭蝦戲」的意思,有欠吉利,後來將地名易作「全灣」。

  明末時期,荃灣海盜猖獗,一度淪為「賊灣」,相傳船隻經過要繳交過路錢;加上海灣水淺,退潮時經常有船隻擱淺,因此當時流傳一句話:「發達去金山,要死來荃灣。」

當代中國-飛凡香港-荃灣:由工業衞星城市至自給自足新市鎮
1973年政府公布新市鎮發展計劃,當中包括發展荃灣新市鎮。圖攝於1977年,鳥瞰正在迅速發展的荃灣區。(圖片來源:Getty)

  至於「全灣」為何變成「荃灣」,原來是晚清秀才楊國瑞的主意。楊國瑞誕生自荃灣楊屋村,積極參與新界及荃灣事務,其中一項就是向港府提議以「荃灣」取代「全灣」為地名。

  以「荃」代「全」有兩個意思:首先,「荃」除了是一種香草的名稱,其實亦有「君主」之意,屈原也曾在《離騷》以「荃」比喻君主,易名「荃灣」能使人記得宋帝來港避居荃灣的歷史;另外「荃」亦與「筌」這種漁具相通,能帶出荃灣是漁民聚居之地,意味深長。現時荃灣有一條「國瑞路」,就是為了紀念楊國瑞對地區事務的貢獻而命名。

  戰後香港發展迅速,1960年代政府刊憲將荃灣發展成衛星城市,後來再與沙田及屯門並列香港第一批新市鎮。根據統計處資料,截至2021年有逾31萬人居於荃灣,佔全港人口約4.3%。

  延伸閱讀香港新市鎮|荃灣:由工業城市到自給自足

圖片攝於1980年代,中央為海濱花園的建設工地。圖左為興建中的青荃橋(青衣北橋),該橋於1987年落成。圖右可見荃灣華人永遠墳場。(圖片來源:香港記憶/香港大學圖書館)
圖片攝於1980年代,中央為海濱花園的建設工地。圖左為興建中的青荃橋(青衣北橋),該橋於1987年落成。圖右可見荃灣華人永遠墳場。(圖片來源:香港記憶/香港大學圖書館)
(左)1926年從拔萃男書院遠眺九龍塘「花園城市」。(右)2023年的九龍塘「花園城市」。

九龍塘為何能保持低密度發展?這片天價洋房區 昔日曾淪「爛尾樓」?

1960年代太古針對不同受眾在報章刊登了各式各樣的廣告,構圖精美,訊息簡潔,吸引眼球。

香港街道故事|太古糖廠街 銅鑼灣糖街 兩大洋行之爭?北角差點有糖廠?

消失的賽西湖|北角半山水塘 風光媲美西湖 612雨災沖走50架車

大澳棚屋

「東方威尼斯」何處尋?細賞大澳棚屋的水鄉風情

2:36

地鐵觀塘線通車45周年 舊相片重溫集體回憶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香港歷史博物館增3展覽「香港多面體」 看油尖旺發展 讀華僑葡人故事

《破·地獄》劇照

《破·地獄》|破地獄為超渡亡者還是慰藉生者?「跳油鑊」為何已很少見?

「建築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緣 設計山頂俱樂部 奪生涯首個國際獎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原是鯉魚門炮台 改名「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是回歸初心?

2:36

香港回憶鬼節篇|調景嶺因誰自殺變「吊頸嶺」?陰澳改名多得迪士尼?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