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孺子牛」源自一個父疼子的典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將典故改寫的句子。原句出自他於1932年的詩作《自嘲》。橫眉:怒目而視;千夫指:眾人的指責;孺子牛:甘心為群眾服務的人。二句的意思是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就甘願服務。 「孺子牛」源自一個父疼子的典故。《左傳‧哀公六年》:齊景公有個庶子名叫荼,景公...
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出自唐代韓愈的《雜說四·馬說》,指的是有能之士(千里馬),也需要賞識他的人(伯樂)提攜與支持,才能成事。然而,這句話在現今世代仍合用嗎? 韓愈此文一開首便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伯樂,指春秋時期的孫陽,他擅長相馬(睇相的意思),後比喻為能夠發現人才的人;千里馬,指能日行千里的駿馬,後比喻為有才華之士。 先有伯樂,才能有千里馬的出現。觀乎歷史,漢朝有韓信被蕭何提攜;三國時期,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相助,都是千里馬遇上伯樂...
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出污泥而不染」這一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喻即使身邊的同儕品行惡劣,惡行昭彰,本身仍能鶴立雞群、獨善其身,不受身邊夥伴的影響,這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恰相反,因而受到大家的稱讚。 北宋時期的包青天鐵面無私、廉潔公正、不附權貴,敢替老百姓抱打不平,跟官場中人貪污成風形成強烈對比,可謂「出污泥而不染」的典範。 此語出自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原文提到晉陶淵明喜愛菊花,唐朝以來世人甚愛牡丹,唯獨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意思是說,蓮花從污泥裏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
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 一件事情能否取得成功,除了靠自身的努力外,天意安排也十分重要,例如某高中生能否晉身某著名大學,除了個人努力外,也要運氣配合,這種運氣可歸納為天意,所以我們會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也深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有些事情不能勉強,逆天而行。《三國演義》的第一百零三回,諸葛亮精心策劃,把曹魏大將司馬懿父子誘入上方谷內,且以乾柴火截斷谷口,火箭地雷齊發。司馬懿父子與魏兵進退無路,諸葛孔明深信今次曹魏大軍必將全軍覆沒,但豈料當時突然狂風大作、驟雨...
市橋蠟燭 假細心 蠟燭通常以燈芯幼細為上品,清末民初的時候,廣東市橋這個地方,出產的蠟燭上幼下粗,基本上是「造假」的騙人產品,廣東俗語也借題發揮,說「市橋蠟燭,假細心」,表示對人有假情假義的行為。 清末民初時期,蠟燭仍然是大衆主要的照明工具。蠟燭通常以燈芯幼細為上等貨,因為燃燒時間較長,相反,若燈芯粗糙,燃燒時間較短,是下價貨。 據說,當時番禺縣市橋鎮有一間專做蠟燭的工廠,老闆十分無良,做蠟燭時粗製濫造,利用廢棄舊棉胎、爛棉襖等的棉絮,搓成較粗的棉繩做蠟燭的芯,而外露的蠟燭頭,則用又白又...
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是戰國時期能言善辯的儒家學者,「五十步笑百步」便源於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 好戰的魏梁惠王自命勤政於民,施政遠勝鄰國的君王。有一次他問孟子,為何鄰國的人民都不搬到魏國來。孟子回答:「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意思是兩軍對戰,一方棄甲而逃,有的逃走了一百步,有得逃走了五十步,若逃走了五十...
一失足成千古恨 曾經有古裝電影的蹺段是:風流倜儻的「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竟然考試作弊,更自形慚愧指「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這並非新構思的電影橋段,而是唐伯虎真實的經歷。 原來唐伯虎曾赴京應考,途中與富家子弟徐經結為好友。徐經同樣赴京試,他賄賂了主考官並取得試題後,也把試題告知唐伯虎。批卷時,其他考官發現徐經和唐伯虎的作答特別出色﹐追查後揭發賄賂一事。唐伯虎被押入牢中﹐其後他慨歎說「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感無地自容,虛渡半生。 後來,清魏子安改為「一...
一不做 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你會想到甚麼?搶劫案、殺人犯? 「一不做,二不休」本意強調做事的決心和堅持,不開始便算,既然已經開始便不要放棄,直至完成方休。這是沿自將軍張光晟被行刑前的一句說話。 唐代末年,唐德宗因叛軍兵變而逃離皇宮,叛軍擁立太尉朱酢為帝,朝中大將張光晟亦變節。未幾,朱酢失勢,張光晟眼見大勢已去,決定率領殘部投降。唐軍將領李光晟答應奏告唐...
阿蘭嫁阿瑞 累鬥累 「阿蘭嫁阿瑞」,歇後語是「累鬥累」,阿蘭和阿瑞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們二人婚後是否都不思進取、好逸惡勞,否則怎會出現「累鬥累」的局面? 坊間原來有兩個說法,但甚值得斟酌。第一,「阿蘭」和「阿瑞」分別指「蘭花」和「瑞香花」。這兩種花均是香氣濃郁的花朵,放在一起會「撞香味」、「累鬥累」。第二,「阿蘭」是指「花木蘭」,「阿瑞」是《西廂記》的「張君瑞」。君瑞並不愛那巾幗鬚眉的花木蘭,花木蘭也不會選擇這白面書生;所以如兩人成婚,就是錯點鴛...
養兒一百歲 長憂九十九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你認同這句話嗎?如果你已為人父母,相信十分明白箇中道理,但很多西方人卻未必有此觀念,這就看到中西文化的差異。 從佛學角度說,父母與子女之間存着一段緣份。早在懷胎之日,父母便會對小生命關懷備至,出生之後更多事情要處理,教養、升學、交朋友、做人處世之道,很多父母也會緊張,為子女安排或給予意見。 然而,子女到了成長期,就會覺得父母所謂經驗之談有點「過時」,並不完全接受,因而也有可能跟父母產生一定衝突。因...
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 如果女孩子晚上才洗頭,又或者沒把頭髮吹乾便走去睡,老人家便會說:「日後會經常頭痛!」男孩子穿短褲,經常膝蓋外露,老人家又好像預言般說:「老了就會風濕骨痛!」這些都是「不聽老人言」的日常實例,但到底老人言有多準? 老人家的生活閱歷豐富,有很多經驗之談,所謂「食鹽多過你食米」,累積的經驗著實不少。這些知識不是可以在書本裏獲得,因此往往能對年青一輩說出一些「忠言」,但聽進年青人耳中,就可能有點「逆耳」,一下子比較難接受的意見。 不過,老一輩人給予的意見,未必即時可以見到效果/影響,正如上述「頭痛」和「風...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古代文人的胸襟,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兩句可見一斑。 明楊慎的《臨江仙》以滾滾而來的長江水,一去不返,比喻歷來幾多英雄人物也像被長江的浪花蓋過一樣,在時光流逝中消失不返。這兩句的意思也就是《臨江仙》中第三句—「是非成敗轉頭空」,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論是與非,抑或敗與榮辱,轉眼之間都成為過去;也用來訓喻過於看重名利和權勢的人。 例如,這名政客縱使今天...
劉姥姥入大觀園 《紅樓夢》中鄉下寡婦劉姥姥曾六次進出賈府,一個住在鄉下的夫人見到城中豪宅又怎會不驚訝? 第一次進賈府是向遠房親戚請求一些協助。她看到「滿屋中之物,都是耀眼爭光,使人頭暈目眩」,第一次就被各式珍物令她看得目炫。其後,第二次再入賈府的她,在那裏住了幾天,在大觀園(賈府的大花園)見盡新奇奢華事。 由於劉姥姥沒有見過大場面,賈府的人也趁機把劉姥姥戲耍、消遣一番。例如人稱鳳姐的王熙鳳故意給...
白糖炒苦瓜 同甘共苦 白糖炒苦瓜並非廣東菜式,而是幾乎被遺忘的廣東話俗語。 「白糖炒苦瓜」的歇後語是同甘共苦,就像在炒苦瓜時加上白糖,稍為中和苦瓜的苦味道,吃起來帶點甜甘也帶點苦澀,比喻在幸福美好或面對困苦患難時,都願意一同渡過。 例如,這對老夫婦恩愛非常,他們大半生共同經歷飢荒戰亂,也有過安穩富足的生活,如白糖炒苦瓜般,同甘共苦,不離不棄。 話說起來,這個俗語想像...
落湯雞 被大雨淋濕身體或掉落水中,渾身濕透,我們會以「落湯雞」來形容,形象十分鮮明,就像煲雞湯時,將整隻雞放落水中一樣,但為什麼會叫落湯雞,而不叫落湯鴨呢? 鴨子是兩棲類動物,能在水中游,也能在地上走。牠的羽毛能防水,被雨淋後抖一抖身子,身體便能還原本來樣子;而雞的羽毛不能防水,被雨淋後就會不成樣子,十分狼狽,所以有「落湯雞」一說。 此外,「雞」也經常在廣東話語中出現,趕時間離開,我們會說成「雞咁腳」;有些東西看不清楚,但明明在眼前,我們會說「發雞...
花若盛開 蝴蝶自來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下二句是「人若精彩,天自安排」。這四句話出處已無從稽考,但卻是很美麗及富有意義的話語,用花朵來比喻人生,只要盛放,只要精彩,不愁沒有出路。 如果你喜歡蝴蝶,可以買雙跑鞋及網子,到公園撲蝶,主動去「追求」,然而捉回來的蝴蝶並非甘心情願地到來;另一個更理想的做法,便是買些有花朵的盆栽,「吸引」蝴蝶來採花蜜,蝴蝶便自自然然的到來,可以讓你細心欣賞。 在人生旅途之中,我們也許不斷向外「追求」很多事物,希望富足,有家庭、樓房、車子等,但卻可...
車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橋頭自然直 當我們遇到困難,不知怎樣前進的時候,總會想到一句話:「船到橋頭自然直」。在此話前其實仍有一句:「車到山前必有路」。 這兩句話的來源已無從稽考,但也是勉勵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失望、氣餒、放棄,因為事情總有轉圜的餘地。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有些事情可能一下子不能解決,又或是有些事情根本沒有解決的必要,隨着時間的流逝,就可能迎刃而解,就讓上天作出最好的安排。如果我們只執着事情沒有辦法解決,就很容易掉進死胡同,鑽牛...
殺人放火金腰帶 這句說話的意思是:殺人放火壞事做盡的人,可以成為富有人家;而下一句「修橋補路無屍骸」就是講勤力修橋補路的人,卻有不好的下場。這二句話跟我們一向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有所矛盾,但這是否事實的全部?你同意這兩句話嗎?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俗語,來源已無從稽考。意思是有人壞事做盡,卻繼續享受榮華富貴;有些人為百姓謀福祉,卻落得慘死的下場。北宋末年,主張跟金國議和、謀害抗金將令岳飛的大臣秦檜,可以屬於前者。他一生為官雖有起跌,但兩任宰相,獨攬相權十九年,最後只是因病去世。相比抗金將令...
千金之子 不死於盜賊 這句話出自宋蘇軾《留侯論》,原文是:「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意思是富家子弟或有才華之士,是不應死在盜賊手裏的,生命實在太寶貴,死在盜賊手裏並不值得,有點「留得青山在,那怕沒柴燒」之感概。 戰國末年,秦滅韓後,張良挾亡國之恨,變賣家財尋求刺客,製作重達120斤的鐵椎,在博浪沙與力士企圖狙擊秦始皇,但不成功,之後逃往下邳隱姓埋名,藏匿起來。 張良是少數刺殺秦王而仍能生存下來的義士。張良後來協助劉邦滅秦立漢,結束了多年來楚漢相爭之局。張良運籌帷幄,被譽為中國史上的「謀聖」,劉邦亦非常...
有事鍾無艷 無事夏迎春 如果朋友批評你:「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即指你有需要時才找朋友,不需要時就去找別的人,重色輕友,不夠朋友。問題是:人人都知鍾無艷奇醜無比,卻為何能成為皇后? 這句話的典故可追溯至戰國時代齊國。當時的齊宣王縱情聲色、不理國事,國家積弱無力。一名叫鍾無艷的女子,年屆四十,自薦見齊宣王,道出齊國積弱之處,力陳利害。齊宣王接納其意見,開展一系列富國強兵政策,並立鍾無艷為王后。 然而,鍾無艷長得十分醜陋。她原名鍾離春,是無鹽邑人,後來就被稱為鍾無鹽,又叫鍾無...
神枱桔 中國傳統的主婦喜歡在家中供奉神靈和祖先的神枱,放上兩至三只帶葉的桔子。因為「桔」與表示吉祥好運的「吉」同音,冀帶來好運。另外,帶葉的桔子能有效減慢果肉的水份流失,桔子外表長時間保持亮澤﹐不過,桔子在神枱的命運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好。 帶枝葉的桔子放在神枱上往往能放上好幾星期﹐遠較蘋果和香橙等水果耐看又便宜,好讓主婦節省一下開支。不過,隨着桔子的水份慢慢減少,食之無味,最後被掉進垃圾筒。 慢慢陰乾﹐最終被棄掉是神枱桔的下場。於是,廣東話亦以「神枱桔」來形容陰乾。例如大企業中有兩個部門在權鬥,其中一部門失勢後被大幅削減營運經費...
每日一詞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