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髮夫妻 中國古代一男一女首次結婚,便成為「結髮夫妻」,原來男女雙方洞房的一晚,真的會把各自頭髮剪下來結成一起,象徵永結同心,白頭到老。二人攜手組成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是不可以隨意丟棄的,所以不論男女,都會把頭髮留長。 當男子到二十歲的時候,就要舉行冠禮,也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稱為「結髮」,所以「結髮」本來就是古人成人禮的部分形式。女子方面,則是在十五歲左右舉行笄禮。笄,也就是簪子。在古代,無論男女只要舉行了成人禮,就意味着到了成年...
夢周公 平常我們說去睡覺、作夢或打瞌睡,會說成「夢周公」或「去見周公」,例如我們會說:「時間不早了,我先去找周公(睡覺)。」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是誰最先說呢?為甚麼不是找孔子、老子,而是找周公呢?周公又是誰? 「夢周公」一詞原出於《論語.述而》篇的記載︰「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意思是,孔子說︰「我已很衰老,我也很久不再夢見周公了。」孔子是十分敬重周公的,孔子認為周公是儒家精神的典範,周朝初期的仁政也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終身倡導周公的禮樂制度。孔子對周公的尊崇與敬重,讓他...
人在做 天在看 當我們看見一些不公義的事情,但又無力扭轉結果的時候,我們總會說「人在做,天在看」,意思是人們現在做的壞事,上天都已看在眼裏,只是等待時機給予報應,因為此話的歇後語是「舉頭三尺有神明」。 由遠古至今,很多人都相信有鬼神、報應之說。因此一個人所作的一言一行,必須對得住天地良心,才能做到「平心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既然一切事情由神明所掌握,所以最終也會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善惡皆報。 在《三國演義》中,有人問諸葛孔明已經五次北伐魏國失敗,為何仍...
識時務者為俊傑 若被人批評「不識時務」或「不識抬舉」,即表示某人不識趣,不懂看時勢做人,因此「識時務者為俊傑」就成了世故、見風使舵者的說法,某程度上也帶有一點貶意,然而,這話原意並非如此。 例如某部門新主管喜歡別人稱讚他衣著入時,同事紛紛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喜歡他的衣著也要讚賞一番…」有形勢所迫而順應潮流的需要。 這話實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襄陽記》:「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臥龍及鳳雛分別指諸...
得饒人處且饒人 「冤冤相報何時了」,比喻做人要留有餘地,不要無止境的「報仇」,所以應該「得饒人處且饒人」,正如另一說法是「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此話出自,宋·俞文豹《唾玉集·常談出處》:「蔡州褒信縣有道人式棋,常饒人先,其曰: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有句古語謂「有仇不報非君子」,好像在說報仇是絕對必要的,但人世間的紛爭可以是永無止境的,如果雙方的爭拗,沒有一方願意讓步,爭執可以沒完沒了,所以「得饒人處且饒人」,該原諒的事情...
上醫治未病 中醫治欲病 下醫治已病 這句話出自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醫術最高明的醫生,是在病人發病之前給予建議;次一等的醫生就在病人欲發病之時給予醫治;最下等的醫生就是在病人發病之後才給予治療。 現代人都講求健康養生之道,中國人早在二千多年前已有這觀念,但不是每個醫生也能提供最理想的醫療建議。這裏可以解讀為:最上等的醫生給你養生建議;次等醫生給你保健建議;最下等醫生給你醫療建議。 古代有一個關於名醫的故事也值得參考。戰國時期有個名醫叫扁鵲。魏文王知道扁鵲有兩個哥哥也是醫生,於是問他為何...
留得青山在 哪怕沒柴燒 「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提醒人們不要作無謂的犧牲,留住生命,保持志氣,他日必能東山再起。 這話出自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 例如某職業運動員因腳患而未能參加跑步比賽,導致意志消沉,身邊的朋友均勸勉他: 「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因為腳患終有一天會痊癒,而且,除了職業運動員,仍然有很多出路呢!...
一子錯 滿盤皆落索 「子」是棋子,下圍棋的時候,只要下錯一步棋子,就會導致落敗。因此,和別人博弈,甚至要下重要決定的時候,要顧全大局,做好全盤考量,否則會注成大錯。 例如有年青人抵不住誘惑,被人誘導吸食興奮劑,若認為自己只是嘗試一下,結果卻可能上癮了,不能自拔。因此,做事必須三思而後行,否則可能出現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之恨。 這話出自唐代羅隱的《自遣》。全文為:「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有緣千里會,無情萬股愁,得即高歌失亦休。」意思是下圍棋的時候,只要下錯一個子,...
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 篤信風水的人,也相信風水輪流轉的說法,「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就是用來比喻人事的盛衰更替,變化無常,貧與富也會隨着時間變遷而更改,但原來的典故是不止十年,而是三十年。 這話原指古代的黃河河床很高,泥沙淤積很嚴重,而古代由於還未掌握黃河的規律,所以只能任由黃河河水泛濫,導致黃河改道成了常態,而改道也會使村子由河的西邊變成了河的東岸,所以便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不過可能由於三十年時間太長,後來慢慢地演變成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的說法。 不過,無...
一樣米養百樣人 「一樣米養百樣人」這句話相信大家一點都不陌生,比喻別人和自己之間的思想與行為各有不同,當然更不能期望跟自己一樣。 例如某人一向十分豪爽,不拘小節,但為了那十元八塊的優惠,竟跟朋友鬧翻了天,實在超乎想像,真是一樣米養百樣人。 事實上,每個人的思維方向、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都不盡相同,即使要好的朋友,甚至一起成長的兄弟姊妹,食同樣的東西長大,都會對事物有不同見解,另一句俗語:「若要人似我,除非兩個我」,也...
近水樓台先得月 「近水樓台先得月」頗為切合打工一族的心聲。這句說話出自宋朝的巡檢蘇麟,原來背後還有段古。 他眼見朝中重臣范仲淹經常提拔身邊的人升官,自己卻因時常派駐在外,恐怕被范仲淹遺忘,於是特別寫了「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本易為春」送給范仲淹。結果,范仲淹看後,完全明白其弦外之意,也提拔了蘇麟。 這兩句的意思是,靠近水邊的樓台能先看到月亮,受陽光照射的花容易發芽生長,蘇麟以大自然景物的變化提醒范...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中國志怪小說《山海經》是一部結合人物地理和神話傳說的奇書,內裏記載了不少傳說中的妖怪和怪獸,亦有許多參考價值甚高、真實的大自然川河和動植物等。 一條能吞掉大象的蛇,在《山海經》有所記載—「巴蛇吞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腹之,無心腹之疾。」這種蛇叫巴蛇,足以把大象吞噬,並在三年後才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而這種巴蛇,據說能夠醫治心腹的疾病。 巴蛇是否真的存在,已無從得知,亦有說法指這是《山海經》的暗藏密碼,實際是另有所指。 而俗語「人心不足...
浪子回頭金不換 「浪子」是不務正業和生活不覊的人。俗語「浪子回頭金不換」來自明朝一個民間故事。 主角名叫天寶(亦有指天賜)生於大富之家。他揮霍無道,未幾家財散盡,流落街頭。 一天,天寶暈倒在街,獲王員外相救。天寶曾讀書識字,於是王員外讓他教自己的女兒讀書。過了一段時間,天寶竟故態復萌,輕薄王員外的女兒。為了保存名聲,王員外悄悄把天寶送走,叫他不要再回來。天寶感到萬分羞慚,並發奮讀書,其後...
打爛沙盤璺到㞘 廣東話「打爛沙盤璺到㞘」的俗寫是「打爛沙盤問到篤」,因為「璺」與廣東話「問」、「㞘」和廣東話「篤」冋音,後者筆劃也較簡單,容易流傳。 「璺」指裂紋,「㞘」是底部,而「沙盤」是以陶泥和沙子燒製而成的器皿,易碎亦不耐用。「打爛沙盤璺到㞘」原意是打破沙盤時,這個器皿會出現裂紋,並一直伸延至沙盤的底部。其後,民間以「璺」改為「問」,形容人們對事情追查得透徹、清清楚楚問個明白,尋根究底,其反義詞是一知半解。 例如這名學者對研究認真專注...
初生之犢不畏虎 「初生之犢不畏虎」中的「犢」是小牛,剛出生小牛是食物鏈中弱小的獵物,悍猛的老虎是捕食者。這句話比喻膽大敢做,無所畏懼的年輕人。 例如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年輕人應當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魄,面對困難也不要輕言退縮。 「初生之犢」出自《莊子‧知北遊篇》,原意是要教人如何得道,其中一個條件是「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猶如新生的小牛無知無心,也無所求。其後﹐小說借用「初生之犢」,如《三國演義》中,曹軍有一名叫龐德的將軍...
打退堂鼓 打退堂鼓又作「打散堂鼓」,是古代官吏審理案件時的儀式。 公堂(即現代的法院)內鼓聲響起,表示官吏離堂休息,暫停辦公。被陷害殺人、含冤而死的小說人物竇娥被押上公堂,《竇娥冤》載「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描述太守審理完案件後,命令左右差使打散堂鼓,自己也坐馬返回私宅了。 俗語「打退堂鼓」又有一個意思,指人們決定完成某些事情後,卻畏縮不前或...
勝敗乃兵家常事 無論中外,古時的世界戰爭頻仍,戰爭講求的是戰略、實力、領導、後勤支援、糧草,以及運氣等,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因此戰爭一定有贏有輸,「勝敗乃兵家常事」,後比喻為做事即使偶有失敗,也不用灰心,只要下次再努力,也可以有成功的機會。 此語出自《舊唐書·裴度傳》:「一勝一負,兵家常勢。」 觀乎三國時期的蜀漢,有劉備作領導,馬首是瞻;有關羽張飛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有諸葛亮神機妙算,出謀獻策。在多場戰役中蜀漢有勝有負,而最終也敗於魏國司馬氏,可謂氣數已盡。然而,在多年戰事中,蜀漢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為後人所稱頌。 戰勝戰敗,是...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在分離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這是一句安慰的說話,表示世間上沒有不解散的聚會,團聚相對分離,能團聚是緣分,分離也是必然經歷的。 此話出自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就合上一千年,少不得有個分開日子。」 人類是群居生物,家庭、鄰居、朋友、工作夥伴等,在不同時段會遇上不同的人,有些甚至可以成為知心友,但在不同的時段也會出現離別的時候,當大家痛哭離別,一句「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便是曲終人散時不錯的安慰...
夫妻本是同林鳥 大難臨頭各自飛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也是現實的反映。 據《法苑珠林》卷六五所載的故事道:有一個人耕田,被蛇咬死了。其妻子對別人說,夫妻好像飛鳥一樣,晚上共同棲息於高樹的鳥巢上,一同飲食,翌日早上,又會各自飛去,各自覓食,「有緣即合,無緣即離,我等夫婦,亦復如是。」後來大家以「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這話,比喻夫妻輕易的離離合合。 事實...
萬籟俱寂 你有沒有試過半夜失眠、靜聽四周寂靜的滋味?你有沒有試過在郊外看着漆黑的夜空、聆聽大自然的聲響?在這寧靜安詳的環境中,聽到大自然的聲音,我們可以以「萬籟俱寂」來形容,然而為甚麼是「萬籟」呢? 籟是古代的一種簫,萬籟,指自然界萬物所發出的各種聲音。萬籟俱寂形容萬物無聲,一片寂靜。例如東晉時期,竹林七賢喜歡在萬籟俱寂的樹林裏彈琴,琴音渺渺,繞梁三日。 《聊齋志異·卷一·山魈》:「輾轉移時,萬籟俱寂。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儒林外史》第12回:「當夜萬籟俱寂,月色初上,照着階下革...
大智若愚 我們閱讀一些不論是中、西方的寓言故事,內裏總有一些睿智滿滿的長者,但他們表面看來卻平平無奇,甚至有些愚鈍,我們可以以「大智若愚」來形容他/她,究竟此語從何而來? 「大智若愚」原作「大智如愚」,見於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歐陽少師指的是歐陽修,因他當時任太子的老師,蘇軾因而稱他作歐陽少師。 蘇軾是歐陽修的後輩,他剛入京時,便得到歐陽修的提攜,所以對他一直非常欽服。歐陽修辭官後,蘇軾寫給他的信《賀歐陽少師致仕啟》,用上「大勇若怯,大智如愚」來稱頌...
每日一詞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