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洗纖素 裁為白牡丹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穀雨,古時有一句話「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貞白的《白牡丹》,全詩如下: 穀雨洗纖素,裁為白牡丹。 異香開玉合,輕粉泥銀盤。 曉貯露華濕,宵傾月魄寒。 家人淡妝罷,無言倚朱欄。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節氣下春雨特別多,是牡丹花開的時節。 纖素,指潔白纖細的絲絹,比喻白牡丹的花瓣如絲絹般細小。 詩人想...
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 今天是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這一天開始,氣候逐漸回暖,萬物復甦,是春耕的重要時節。有一句話:「夜半飯牛呼婦起, 明朝種樹是春分。」是甚麼意思呢? 這句詩出自清代詩人宋琬的《春日田家》,生動地描繪了春分時節農家的忙碌場景,充滿展現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 春分前一天夜半時分,農婦人起床餵牛,確保牲畜有足夠體力進行第二天的勞動。同時,農人也會叫醒老伴,一起討論第二天的農事安排。 農夫在這一天最愛種甚麼?原來是種樹。 春分時節,氣溫回...
小寒不寒 清明泥潭 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 根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釋:「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小寒在每年的1月5至7日之間,標誌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在部分地區,小寒可能比大寒更冷,因此有「小寒時處二三九,天寒地凍冷到抖」的說法。 正常而言小寒天氣是十分寒冷,但若天氣有反常情況,便會有「小寒不寒,清明泥...
冬至下場雪 夏至水滿江 冬至自古以來就是很重要的節氣,在中國部分地區,甚至有「冬大過年」的說法,有關「冬至」的諺語也特別多。 「冬至」屬於三九嚴寒的時節,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當天的日照時間最短,夜晚最長。 古人認為,可透過冬至預示未來的天氣情況。北方有一句農諺是「冬至下場雪,夏至水滿江」,意思就是只要冬至那天下雪,那麼整個冬天都不會缺少降雪,而且來年雨水增多,對農業生產十分有利,對於農民可謂是個好兆頭。 另一句農...
大雪兆豐年 無雪要遭殃 今天(12月7日)是「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第21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在古代,大雪時期的天氣對農作物收成還有重要啟示。 「大雪」到臨,北方地區會受冷空氣影響,經常出現較大的降雪,引起地面積雪。 對於農家來說,這個節氣又隱藏着甚麼啟示呢?北方有俗語:「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意思就是大雪當日有下雪的話,就預兆將迎來一個豐收之年;沒下雪的話就要遭殃。 究其原因,雪是水凍結的形態,大雪下雪意味着冬天下雪量充足,能...
小雪封地 大雪封河 二十四節氣中,立冬過後,便踏入「小雪」。 有關小雪的解釋,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以下記載:「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此外,古籍《群芳譜》亦有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小雪所代表的是降雪的起始時間與程度。此時此刻,北部一些地區已見初雪,不過因為地氣未寒,降雪量小,未有積雪,於是稱作「...
冬季冷暖看重陽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因此非常看重氣候變化。作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冬季氣候原來也有關係? 古代有一種說法:「今年重陽不打傘,明年地裏光杆桿。」意思就是重陽節那天不下雨(不打傘代表不下雨),那麼之後的冬天就會較為乾旱,在水份不足的情況下明年糧食收成也會出現問題。 相類似的農諺也有:「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旱。」意思就是說如果農曆十三前後沒有雨,往後雨水就比較少了,整個冬天雨雪匱...
大暑連天陰 遍地出黃金 今天是大暑,是24節氣中最熱的時段。「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三伏天一向有「桑拿天」之稱,可見這個節氣期間陽光猛烈,天氣酷熱。不過,為甚麼又有「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的說法?大暑為甚麼會陰天? 天陰,即是指陰雲密布的意思。大暑節氣期間,要是連續幾天天陰下雨的話,農作物生長便會特別好。 農作物在酷熱難耐的三伏天裏,不能沒有水。這段期間,要是連下幾天雨,泥土便能濕潤,當雨過天晴後,烈日高照下高溫、高濕的泥土更適合農作物生長,就能遍地長出金黃色的農作物了。所以便有「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
夏至是「去衰運」最佳時機?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這天有不少禁忌,一些命理師更會大造文章,說哪個生肖將去掉衰運迎來好運等等。為甚麼「夏至」會與運氣拉上關係? 《漢學堂經解》所集崔靈恩《三禮義宗》:「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刻,陽氣一向被譽為正氣,陽氣旺盛就是正氣集聚最多,若這天多吸陽氣的話,便能驅走霉氣,迎接好運來臨。 為了得到好運,有些地方會有「夏...
清明時節「風」紛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兩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語出唐.杜牧名詩《清明》。事實上,清明時節不單「雨紛紛」,更有溫暖舒適的「清明風」。 每個清明節或其前後日子,定必細雨紛飛,幾乎沒有例外。然而,除了綿綿細雨,還有溫軟的「清明風」。據《淮南子·天文訓》:「明庶風至四十五日,清明風至。」古人將一年「八風」都起了名字,就是立春的「條風」(東北風),春分「明庶風」(東風),立夏的「清明風」(東南風),夏至「景風」(南風),立秋的「涼風」...
每日一詞 大嫚與小嫚 多年前內地有一套叫《青島往事》的電視劇,兩名女角在劇中的名字分別叫作大嫚及小嫚。在青島話及膠東方言當中,大嫚有「女孩」的意思,通常是長輩對晚輩女孩的稱呼。原來,這個稱呼來自德語? 在德語當中,女士、小姐是Dame,複數就是Damen。由於青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被德國強佔管治,因此這種德語中文也出現在青島,故此有人認為這種稱呼也只有百多年歷史而已。 此外,在青島話當中原本只有大嫚沒有小嫚,小嫚估計是後來才出現,用來形容更年輕的女生。 不過,也有人認為早於清嘉慶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