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2-20
中國古代建築種類繁多,除了亭台樓閣,寺、廟、祠、觀、庵等建築也十分常見,究竟這些地方的作用是甚麽?又有甚麽分別?
寺,原本指的是皇帝的行政機構,最早於北齊開始設立,直至清朝,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大理寺」,便是掌管刑獄案件審理的官署。
隋唐以後,以「寺」命名的官署數量愈來愈少,而「寺」一字在梵語中也有僧侶居所的意思,朝代更迭,逐漸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佛教建築專用詞。
廟,一般指的是古代供奉及祭祀祖先的地方。《禮記》中曾提到,廟的規模有着嚴格的等級限制,凡有官爵的家族,都可按制度興建「家廟」,而「太廟」指的就是皇帝的祖廟。
漢代以後,廟逐漸成為祭祀鬼神和敕封、追諫文人武士的場所,如觀音廟、孔子廟、岳飛廟等。
祠,和廟的功能有些相似,是為了紀念祖先和偉人而修建的處所,俗稱「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
觀,在古代的作用是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台」,與道教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後來「觀」也成為了道教建築的統稱。
庵,是古代的一種圓頂草屋,也指文人的書齋,像是有老學庵、影梅庵等。自漢代起,陸續出現了一些專供尼姑居住的庵堂,因此「庵」後來也泛指佛徒尼姑的住所。
延伸閲讀:中國文化通識|佛教四大名山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