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1-03 音︰ laa5 zaa2 意思是骯髒、行為卑劣 很多人將「藞䕢」寫成「揦鮓」或「拿渣」,「藞䕢」才是正寫。「藞䕢」書面語是骯髒、不衛生,如「呢間餐廳好藞䕢,周圍好多老鼠﹗」又可指行為卑劣、卑鄙,「他用藞䕢手段先上到位。」指的是以不道德、不光明的方法達到目標。 《康熙字典·艸部·十五》藞:《集韻》呂下切,音砢。《玉篇》藞䕢,不中貌。又《類篇》藞苴,泥不熟貌。「藞」有不中貌、粗率及不檢點等意思。
囡囡 音︰naam4 naam4 音︰naam4 naam4。意思是指小女孩,但粵音讀「南南」,而非「女女」。 「轉眼間,你囡囡已經長大了不少﹗」指小女孩已經長大成人,婷婷玉立。 囡字從女及口,本義為小女孩。囡字屬於方言字,蘇滬方言稱小女孩作囡,一般指6-9歲的小姑娘,類似我們常說的寶貝。粵語稱呼小女孩也有「囡囡」之說。粵語「囡」應與「南」、「男」等字同音。 清.王應奎《柳南隨...
擘面 音︰maak3 min6意思是反面,反目 「擘面」指反面、反目成仇的意思,但「擘」字本義跟反目並不相干。 「擘」字本義為大拇指,比喻為特別優秀的人物。《孟子·滕文公下》︰于齊國之士,吾必以仲子為巨擘焉。 「擘」又可引伸作撥彈琴弦的指法。用拇指抬弦稱擘,引伸為彈奏。董解元《西廂記》︰「若論彈琴擘阮,前後絕倫」。擘阮,即彈琴。 然而...
發怐愗 音:faat6 ngau6 dau6 意思是沒精打采,呆頭呆腦 。 發怐愗並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原來早在戰國已有「怐愗」的用例。 「怐愗」指愚貌﹐也有愚昧及不聰明的意思。戰國時期楚國的宋玉在《楚辭.宋玉.九辯》中云:「願沉滯而不見兮,尚欲布名乎天下。然潢洋而不遇兮,直怐愗而自苦。」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有古代四大美男之譽的他不被楚王重用,於是借悲...
伏匿匿 (僕哩哩) 音︰buk 6 nei 1 nei 1意思是捉迷藏 很多人兒時也有玩過的一種玩意叫「僕哩哩」或「捉伊因」,實稱「伏匿匿」,即捉迷藏。參與者要將自己匿藏起來,讓一個人去捉拿。此玩意又類似「耍盲雞」,捉拿的人要用布或毛巾矇着眼睛,去捉其他人。 早在春秋時期,《楚辭 ∙ 九辯》:「騏驥伏匿而不見兮,鳳凰高飛而不下。」當中的「伏匿」已有...
囉囉攣 音︰lo1 lo1 lyun1意思是忐忑不安 「囉囉攣」本字為「轆轤轉」。凡形容人心情忐忑,引似井上轆轤轉動而上下,故有「轆轤轉」之謂。後方言口訛而變調成「囉囉攣」。曹雪芹《紅樓夢》︰「心內一上一下,輾轉纏綿,竟像轆轤一般。」90年代電影《客途秋恨》也有︰「心似轆轤千百轉。」 「轆轤」本作「鹿盧」,後增「車」旁。「轆轤」是設置在井...
離行離迾 音︰lei4 hong4 lei4 laat6意思︰並排的兩者,距離很遠 「他們二人一向很老友,點解行到離行離迾?」這句說話當中提到的「離行離迾」,指他們二人雖然並排而行,但距離甚遠。「迾」字也被寫成捺、勒、列、罅等,常見有︰「離行離罅」、「離行離捺」、「離行離勒」等,但正字為迾。「離」指距離,有稀疏、疏落的意思。「你哋點排隊?離行離迾!」 《後漢·輿...
該煨 音︰goi1 wui1意思是可惜、可憐 「該煨嘍! 你未結婚就俾人搞大咗個肚?」「該煨」有倒霉、可惜、可憐的意思。有些人將「該煨」寫成「該燴」,正字是「煨」。 「該煨」出自粵語歇後語「蕃薯跌落風爐——該煨」。煨,是將食物埋在炭火中燒熟,煨蕃薯自是又香又甜。不過如果蕃薯自己跌到風爐裏,就無疑是自投羅網,而且還會被燒成一塊炭...
打牙祭 「打牙祭」乃四川方言,原本是四川人祭祀財神(或稱土地神)的習俗,後來泛指吃肉或豐盛的菜餚。「打牙祭」有甚麼故事呢? 《犍為縣誌·風俗》記載:「工商業家月以初二、十六兩日肉食二次,名為打牙祭,已成為各家普遍之習慣。」四川商人傳統每逢月初及月中都以雞、豬、魚等肉類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自己生意興隆,客似雲來。拜祭過後,上上下下自然要大吃一頓,「祭」自己的牙齒,於是便有了生動貼切的「打牙祭」之說。 以前肉價十分昂...
四川話:龜兒子 「你龜兒子最近去哪裏了呢?老子好久都沒有看到你了。」是四川話,是甚麼意思呢? 又「你龜兒子」,又「老子」,看似很粗鄙的用語,但其實是不拘小節、豪邁奔放的四川人的習慣用語,意思是「你最近忙甚麼去了,我好久都沒有看到你,十分想念啊!」 又例如這句:「今天老子去上網,啥子狗兒麻糖的人都有。」「啥子」是「甚麼」,「狗兒麻糖」就是「亂七八糟」的意思,完全展現出四川人的豪邁。 四...
踅踅唸 踅踅唸(se̍h-se̍h-liām,音類近:蛇蛇lam)是閩南語,意思是喋喋不休。近年不少人借用此詞彙,音譯而成「碎碎念」,並嵌入自己網誌的名稱內,例如有「朱媽媽的碎碎念」。 閩南語的「踅踅唸」,一直重複嘮叼不停,說來說去都是說一樣的話。 如「你莫一直踅踅唸」,就是指「你不要一直嘮叨」。用廣東話的說法,就是「吟吟沉沉」或「咿咿哦哦」。 近年網絡上多人用了「碎碎念」這詞,「碎」就是碎片、支離破碎的意思,加上「念」,就像在人耳邊嘀咕,如「朱媽媽的碎碎念」,就是朱媽媽在咿...
噪咖 說到台灣美食,很多人會想起滷肉飯、牛肉麵、柯仔煎等。台灣人還十分喜歡「噪咖」,究竟是甚麼意思呢? 「噪咖」(音:嘲卡),是閩南語,噪指灶頭,咖是腳的意思,二字合起來就是廚房。 台灣人對「噪咖」十分重視。台灣東森電視台於2015年推出飲食節目「無敵A噪咖」,大受歡迎。自此,「噪咖」這個詞語在大眾媒體上備受推祟。「噪咖EBCbuzz台北媒體公司」更因而成立,推出節目內容不止飲食,更涉及文化、生...
你真虎! 祝賀朋友身體健康,會以龍精虎猛來形容,不過,「虎」字並不只有強壯的意思,東北話便有「你真虎!」,意思是傻愣愣,沒頭沒腦的,跟老虎兇猛的形象恰恰相反。 在東北話中,虎是指傻瓜、缺心眼,形容一個人天不怕地不怕,什麼事都敢幹。「你真虎!」是莽撞、不經思考地去幹,具有貶意。 然而,有些時候,東北話中的「你真虎!」卻有第二重含義。如爸爸爬上樹為小朋友解下被掛着的風箏,媽媽會說:「你虎啊?爬那麼高摔到咋整?」這裏的「你虎啊?」包含擔心,甚至驕傲的成份...
蛙是朵趙冷 「從未怨過命,一生都打拼。蛙是朵趙冷!」這是電視劇《我來自潮州》主題曲的歌詞,最後一句:「蛙是朵趙冷」,是用潮州話唱出,即「我是潮州郎」。 資料顯示,在香港的潮州人約有70至80萬人,一些潮州富豪如李嘉誠白手興家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蛙是朵趙冷」(我是潮州人)、「架己冷」(自己人)等潮州話,大家都可能略有所聞。 《我來自潮州》這套電視劇,也是以當時亞洲電視主席林百欣的生平做藍本。林百欣原籍廣東省潮陽縣,以製衣業起家,後來涉足地...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還記得在疫情期間,在宣傳長者打疫苗的廣告片中,一位100歲婆婆說了這句話嗎? 「打珍」其實是「打針」,「soon仔」是「孫仔」,全句意思是:打了針便可以去見孫仔了。當時「soon仔」還一度成為潮語。 這位婆婆說的方言近似台山話,但又算精準,因為台山話的「仔」叫「doi」,「靚仔」台山話發音為「靚doi」,因此「孫仔」的在台山話的發音為「soon doi」。 說起台山話...
市擔:STAMP 廣東台山有一個詞語「市擔」,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這個詞語原來是由英語直接演變而成,並沿用英語的發音。 「市擔」意為郵票,來自英文「STAMP」。其餘例子還有:看球賽時說「骨波」,即好球,來自英文「GOOD BALL」。 另有部分詞語半中半英,例如:「老民」,意為老人,由「老」和「MAN」結合而成;「好反」即好玩,「好」和「FUN」融合所致...
「動物」方言有哪些? 中國方言中,不乏以動物來揶揄人,像扮死狗、像豬一樣蠢等,大家知道哪些呢? 浙江台州盛產海鮮,到當地食蟹就好,不過若被人說是做「大水蟹」,就是說你隨波逐流;說你「死白蟹」,就是說你一無是處。同時,要小心別做「攪塘烏魚」的人,即專搞破壞的人;也要提防「浮頭魚」,即非常糊塗或專搞破壞的人。 武漢人吵架必出「個斑馬」,也有人說這不真昰罵人,只是表達不爽和憤怒的心情而已。總之...
五一國際勞動節 今天是5月1日,是「國際勞動節」,讓我們說一下勞動節的故事。 國際勞動節的由來源自一場1886年發生在美國芝加哥的工人集會,起初這場示威遊行的訴求只是勞工們想爭取縮短工時,後來引發為流血事件。世界工人運動組織「社會主義國際」為紀念這一場行動,於1889年宣布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 全球大部份國家和地區都將5月1日設為勞動節,包括中國、韓國、法國、德國...
生骨大頭菜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為甚麼? 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都會用到。但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吃菜時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農民會以「種壞」來形容這種不好的大頭菜,而「種壞」又...
大嫚與小嫚 多年前內地有一套叫《青島往事》的電視劇,兩名女角在劇中的名字分別叫作大嫚及小嫚。在青島話及膠東方言當中,大嫚有「女孩」的意思,通常是長輩對晚輩女孩的稱呼。原來,這個稱呼來自德語? 在德語當中,女士、小姐是Dame,複數就是Damen。由於青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被德國強佔管治,因此這種德語中文也出現在青島,故此有人認為這種稱呼也只有百多年歷史而已。 此外,在青島話當中原本只有大嫚沒有小嫚,小嫚估計是後來才出現,用來形容更年輕的女生。 不過,也有人認為早於清嘉慶年間...
網絡潮語:集美 「集美」二字,老一輩的人會想到廈門集美區,但是今天的年輕人,則另有所指。 若大家去過福建省的廈門市,可能會去過集美區,這裏有著名的集美大學,是愛國華僑企業家陳嘉庚出錢出力建設而成,寓意為「集天下之美」,至今已成為了廈門當地一個著名教育及旅遊區。 由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中,「集美」一詞成為了十大網絡用語之一。這個詞是由網絡主播所創...
一鑊粥 「一鑊粥」是廣東方言,比喻一團糟、一個爛攤子。這個詞由來是怎樣的呢? 「一鑊粥」源自歇後語「煲燶粥——大煲夾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漿糊。粥煲燶了,便更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這個形態,反映做事並未完成,半途而廢,一塌糊塗。 如果有人把「一鑊粥」來個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鑊泡」,事態便更嚴重了。
麻甩源自法語? 廣東話俗語中,「麻甩佬」通常用來形容某些中年男性,略帶貶義。 麻甩,在廣東話當中有粗野、粗魯的意思,多數用來形容男性,常見的有「甩麻佬」。至於這個說法的由來,就有不同的說法。 其中一個說法是在清代時期廣州有不少來自比利時的傳教士,部分傳教士的專業是醫生,通過藉替當地人看病而傳教。 由於部分比利時人說的是法語,法語稱病人作「malade」,發音像「麻甩」...
「甩底」原來與吃有關? 做人做事,最重要就是有交代、守信用。答應別人卻臨時失約,這種「甩底」的行為的確要不得。 「甩底」,在廣東話當中有失約、失信於人的意思,原來這個說法與廣東的飲食文化有關。 在古時,廣東人喜以瓦煲作煮食工具,特別是煮粥煮湯時便會用到。然而,瓦煲時間用得長了,煲底因長期受爐灶之火所燒,變得脆弱;重複使用後最終可能底部脫落,那麼原本在瓦煲中煮好的食物也因而傾倒出來,令原本餚煮的美食遭泡湯...
受人二分四 「受人二分四,做到索晒氣!」相信這兩句話也是不少香港打工仔心聲,作為「全球最累城市」排行榜長期穩佔前列位置的城市,香港人每周工時長也常見。工時長,又要受老闆氣,無非就是為了薪水。 「受人二分四」是一個廣東俗語,意思就是受僱於人,當中又有打工時吃苦的含義。那麼,「二分四」是怎樣的一道算式? 「受人二分四」的說法,始見於廣州茶樓。 在清末時期,廣州的茶樓生意相當興旺。由於客人多、生意好,因此酒樓需要聘用大量雜工,而他們的月薪大約為1元。當時1元即是1個銀元,1個銀元重七錢...
「壕」語新解 在現今網絡世界中,不但有很多新創作出來的潮流用語,而且不少的中文詞語亦被演繹出新的意思,「壕」就是其中一個。 「壕」,原本的意思是一道溝,有護城河、城壕的意思;在戰場上則有戰壕、壕塹之稱。 而在網絡世界中,壕的意思就是「土豪」,即把壕字左右部分分拆出來理解。「土豪」指的是一些喜歡炫富的暴發戶,財大氣粗的有錢人。 現今網絡遊戲流行「課金」,即在遊戲中消費如購買武器道具等,部分玩家花費甚巨添置過多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