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7-10
全新的文化地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7月3日正式開放。首任館長,是曾出任康文署副署長及負責過香港多間博物館管理的吳志華。談及香港故宮的意義,吳志華認為,香港故宮是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傳播,特別希望給青少年更多機會認識、欣賞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促進世界文化對話。
香港故宮|吳志華曾參與多間博物館建設營運
吳志華成長於西九龍,在他眼中,這裏充滿動人故事。童年時樂於在街道閒逛的他,對「上海街」、「山東街」等特別的地名頗有興趣,對其背後的故事更是喜歡。他時常浸在圖書館看歷史書,熱衷想像、分析歷史,感受「以古鑑今」的魅力。在這熱情驅動下,他考取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最後更攻讀歷史系碩士、博士學位,成為一名歷史學者。
工作後,吳志華在香港做過大大小小多間博物館,其中就包括一手一腳從零開始建設的香港海防博物館。這個歷時7年建成的博物館,是吳志華首次深度參與一座博物館的籌建,從資料收集、設計、建設、布展、開幕、運營,他經手了每個環節。這一經歷,對於這次參與香港故宮建設,有極大幫助。
從籌建到落成 建設香港故宮像「發一場夢」
對吳志華來說,香港故宮從籌建到落成,「像是發了一場夢」。7年前,他作為康文署副署長,與時任政務司司長兼西九管理局董事局主席的林鄭月娥赴京參加活動,因返港航班延誤,一群人在故宮文創區咖啡室聊天等雨停。閒聊之中,時任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博士問及,有沒有機會在香港成立故宮。沒想到眾人一拍即合,表示「有得諗」。
雖說「有得諗」,但資源、土地從何來?吳志華說,乍聽之下,當時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但返港後不久,康文署就拿出了一份計畫書給北京故宮,最終用了一年時間,讓這個夢落地生根。
吳志華說,香港故宮的選址和設計均有巧思。其所處位置是很中心的地方,從港島的不少地方眺望維港,都能看到香港故宮。
同時,從故宮外望,又有不同的景觀,搭配嚴迅奇的設計,在3個向外開放的中庭,地下層中庭望東看M+與九龍的繁華;中層中庭望南,欣賞維港潮平兩岸闊;高層中庭望西,可覽大嶼山落日餘暉。這一設計,正正透出香港故宮想帶給香港市民乃至世界遊客的意義:在這裏,讓一切融會交流,互動對話。
引入海外及內地人員 香港故宮注重國際化
在香港故宮工作的人,除了本地港人,還有來自內地及境外的優秀人才。這些人幾乎是吳志華一個個找回來的,貫徹了他想要發揮香港國際化特色、促進世界文明對話的想法。
吳志華認為,對世界說好中國故事並不容易,因為現如今很多人對中國抱有偏見、誤解甚至敵意,他們無法深入理解中國文化,其中一個原因是文字語言差異,另一個原因是認知差異。
所以,讓有來自世界各地背景的人才在這工作,用他們在國外博物館工作時掌握的觀眾口味來調和,用一種世界通行的呈現方式來說好中國故事,是吳志華期待香港故宮可以帶來的社會意義之一。
「每件展出的故宮文物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展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吳志華說,「香港故宮會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向中外訪客呈獻這些藝術珍品,與公眾分享它們背後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