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6-09
對中國這個農業大國而言,保護和傳承農業文化遺產是至關重要,因為這不僅關乎保存傳統的生產方式,更有助於保護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以及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近期,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中國3個傳統農業系統,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它們分別是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和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這也意味着,中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增加到了18處,位居全球第一。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共65處 分布多國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旗艦計劃,今年10月即將迎來計劃執行20周年。目前,全球共有65處經糧農組織認定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布在22個國家,其中有18處位於中國。
根據評選標準規定,遺產地必須具備全球重要性和公共產品價值,支撑糧食安全、生計安全、農業生物多樣性、知識體系、社會價值觀和文化,而且景觀秀美。
中國新增三處遺產地 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今次最新獲得認定的三處中國傳統農業系統,分別位於福建、內蒙古和河北。糧農組織指出,因為這三處系統透過獨特的方式,利用傳統方法和知識,維護特有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因此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以下就帶大家簡單了解一下這三處地方。
福建的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在宋元時期,安溪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現時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符號。當地的茶農透過自然環境管理,確保茶樹栽培的最佳條件,產出優質茶葉。這些方法代代傳承,確保了當地茶園生態系統的長期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則是中國入選的首個遊牧農業遺產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也是全球可持續牧業和脆弱牧場管理的典範。當地牧民們通過不斷轉場放牧,令植被受到保護,水資源得以合理利用,避免了土地退化,亦保障了當地肉製品和奶酪等畜產品的穩定供應。
河北涉縣的旱作石堰梯田系統,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是雨養農業系統,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當地山區氣候乾旱,自然環境惡劣,而石堰梯田則為陡坡種田創造了條件。
幾百年來,當地人採用環保農耕技術種植多種作物,確保了山區惡劣條件下的農業生產發展,還創造了壯麗的山地梯田景觀,見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涉縣梯田不僅種出了遠近聞名的核桃和花椒,還有小米、玉米、大豆、黑棗及其他農林產品。
保留傳統農業智慧 啟示未來發展
保護這些代代相傳的農業系統,不僅是為了留存過去,更是為當代和未來的農業創新與技術的尋找啟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曹幸穗認為,過去一個世紀的現代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顯露出不少負面影響,譬如過度依賴機械裝備、過度施用化肥農藥、農牧生物品種嚴重單一化等等,而傳統農業開展了數千年,證明傳統農業是可持續和環境友好的。
不過他亦指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含義,並非是要倒退回到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而是要在傳統農業當中去尋找智慧。糧農組織副總幹事賽梅朵亦表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已通過非凡的生態農業方法,證明其可持續農業模式的巨大潛力。通過對農業體系原有特色加以利用,能夠為農村注入新的活力,推動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