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古人並非一日三餐?

撰文︰謝小明

  中國文化中,現代人每天基本吃三頓飯,有時就會吃下午茶、宵夜。那麼古人的飲食習慣也是「一日三餐」嗎?

中國文化中的「一日三餐」宋朝始普及

  在原始社會,古人的食物來源很不穩定,需靠採集和狩獵覓食。進入農業社會後,食物來源較為穩定,才開始有規律的餐制。

  據甲骨文文獻記載及學者分析指,商朝時古人一日吃兩餐,上午八點進食的餐點稱「大食」,下午四點進食的則稱「小食」。

  在唐朝,估計因古人白天活動時間變長,兩頓飯間相隔太久,所以中午會多吃一餐「點心」充飢,但「點心」主要出現於士人和富裕階層,普通百姓仍是一日吃兩餐。

  直到宋朝,生活節奏變快,吃午餐變得更重要,有學者認為一日三餐在宋朝更為普遍。加上宋代夜市發達,晚上還可吃夜宵,可能出現一日四餐的情況。

  而到明清時期,據明朝小說《三言二拍》講述,當時人們,包括江南地區的工匠傭人,每天吃三餐也十分常見。《沈氏農書》上記載,江南地區的農民不但一日吃三餐,有時還會吃些肉。

  時至今日,中國文化中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也沒有改變。

相關標籤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茱萸插頭上,以禦初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為何重陽...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踏入農曆八月,又是華人最具節日氣氛的中秋節。提起這個節日,我們除了會想起食月餅、玩燈籠外,大家又知不知道在老一輩之間流行一些中秋傳統節日的習俗或禁忌?其中一項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想必大家都會有個疑問,就是為何一個講究團圓的節日,偏偏男性和女性各自都有不能參與的活動?先說「男不拜月」,原來在古代民間,月亮多數用來形容女子,屬於陰柔的代表,是故象徵陽剛以及正氣的男子自然就不適合祭拜月亮了。

  與之相應的「女不祭灶」亦是同樣道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每家每戶都會祭拜灶王爺...

趣談中國文化|「呆若木雞」竟是誇獎?

趣談中國文化|在古代「笨」與智商無關?

趣談中國文化|「金龜婿」真與烏龜有關?

趣談中國文化|為何說「買東西」而非「買南北」?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