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0-22
由許鞍華執導,馬思純及彭于晏主演的電影的《第一爐香》(Love After Love)於10月22日在內地上映,電影改編自張愛玲1943年的作品《沉香屑.第一爐香》,是繼1984年《傾城之戀》及1997年《半生緣》後,許鞍華第三度執導的張愛玲作品。
不過,電影《傾城之戀》被視為許鞍華的滑鐵盧之作,使得不少「張迷」憂慮《第一爐香》會否重蹈覆轍,以至「毁了」張愛玲的成名作?
《第一爐香》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許鞍華與張愛玲的女性視角
許鞍華——香港電影新浪潮帶領者之一,去年獲得第77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終身成就獎,是首位華人女性導演獲頒此項殊榮。許鞍華曾於訪問中提及,當年選擇拍攝《傾城之戀》,是因為她一直很希望拍張愛玲的小說,且對這個故事內容很熟悉。再加上當時許鞍華希望盡快完成與電影公司邵氏兄弟的合約,而《傾城之戀》小說本身也像電影般分成一幕一幕,因此只要有電影公司願意投資,找到合適的演員,搭好場景,便可以拍成電影。
不過,單是個人的情有獨鍾和機緣巧合,相信不足以構成許鞍華三度將張愛玲作品拍成電影的原因。許鞍華與張愛玲多次結緣,相信亦與她們的風格與關注的事物有關。
張愛玲的小說大多描寫男女愛情、家庭瑣事,道盡該時代女性的難處,而其敘述對象並不是甚麼名人、偉人,多是平凡的女性。《傾城之戀》背景是20世紀40年代,女主角白流蘇雖受過教育,但在當時離婚的女人會受盡白眼,難以自力更新,因而她處心積慮要嫁給富商范柳原;《半生緣》中顧曼璐、曼楨兩姊妹因沉重的家庭負擔而放棄所愛,曼璐成為舞小姐養活全家卻被看不起;曼楨上進勤奮,卻因姐姐的身份而遭到嫌棄,以上種種都道出不同時代女性的無可奈何。
許鞍華與張愛玲同樣關注女性在社會面對的問題,例如其執導的電影《女人四十》講出了職業婦女周旋於媳婦、母親、妻子與員工多重角色的艱辛;《天水圍的日與夜》描寫基層女性、寡婦及獨居長者生活上的困境。
張愛玲的文字細膩,擅長透過心理描寫刻劃出人物性格,以特殊的視角審視女性敏感的內心世界,並流露出舊社會女性的悲哀與蒼涼。雖然媒介不同,但許鞍華亦是以擅長用生活化的場景和樸實的鏡頭,呈現女性觀點,對社會現實作出批判而著稱。她對女性角色的關注正與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契合。二人透過描繪平凡女性的角色,訴說一個個不平凡的動人故事。
《第一爐香》等電影改編自張愛玲小說 許鞍華作品的爭議與難處
儘管許鞍華在風格上與張愛玲小說相當契合,但其早年執導的《傾城之戀》卻受到不少抨擊。要看一齣改編小說的電影是否成功,主要是看人物塑造、對白、場景及道具等元素。而張愛玲小說的文字出色,人物塑造立體有層次,作品膾炙人口,增添了改編的難度。
《傾城之戀》被抨擊的主因有二:一、忽略心理描寫,電影數度將女主角白流蘇的內心獨白刪去,或是將她的心聲改為由第三者的對話讀出來,使觀眾一頭霧水,未能理解角色的心理交戰。二、選角不宜,未能塑造男女主角的人物性格,使觀眾難以投入角色。小說中白流蘇身型嬌小,而男主角范柳原欣賞白流蘇的中國傳統女性氣質,但電影中白流蘇的飾演者繆騫人除了外貌具時代感外,身型亦很高挑,欠缺傳統小家碧玉的氣質,電影中可見她穿上西服遠比旗袍合適。
許鞍華其後執導的《半生緣》,則基於選角合宜,如吳倩蓮、梅艷芳、黎明及葛優均與角色氣質相近,加上沒有像《傾城之戀》般將小說搬字過紙改編,而是作出適合的改動,以至增減劇情,令角色變得立體,收獲好評。
而電影《第一爐香》在正式上映前,同樣因選角問題引發討論。此片故事講述上海女學生葛薇龍(馬思純 飾)到香港求學時,愛上花花公子喬琪喬(彭于晏 飾),並被姑媽梁太太利用,最後成為交際花,淪為梁太太和喬琪喬的斂財工具。
有「張迷」表示,男主角彭宇晏與女主角馬思純的外貌與原著的描寫大相逕庭,或令人難以投入角色,影響整套的觀感電影。就此,導演許鞍華表示馬、彭都是非常優秀的演員,看過二人之前的電影,覺得他們非常適合聯合出演一部愛情片,因而有這樣的決定。
究竟許鞍華及《第一爐香》團隊能否透過合宜的改編、演員的演技和服飾打扮、場景等「妙手回春」,使觀眾感受到張愛玲筆下《沉香屑.第一爐香》的韻味與魅力,則要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李安的電影夢:當代中國的前衛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