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9-20
陸元九是世界第一位慣性導航博士,也是中國航天工程自動控制領域的開拓者,中國發射衛星,以至探索月球和火星,都離不開他的貢獻。在2021年,已101歲高齡的陸元九獲頒「七一勳章」,是最年長的獲獎者。
中國受外侮 陸元九決心科學救國
陸元九1920年出生在安徽的知識份子家庭。在他成長和求學時代,中國國力羸弱,飽受外侮,目睹這一切,陸元九決心要「學好科學,救中國」。
在抗戰的炮火中,陸元九在西遷重慶的中央大學完成航空工程系課程。之後他考取公費,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
當時多數留學生都根據自己在國內的學習基礎,選擇理論方面的專業,但陸元九覺得既然到了美國,就要學習一些新東西,最後他選擇了儀器學。
所謂儀器學,就是利用陀螺儀等儀器來作慣性導航,這也是對飛機、艦船、火箭等載體進行導航與控制的關鍵技術,在航天和軍事,乃至民用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這學科難度極大,但陸元九憑着刻苦和紮實功底,29歲便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慣性導航領域的博士。
放棄美國優渥生活 陸元九回國效力
學有所成的陸元九在美國很容易找到高薪厚職,但他沒忘記報國初心,寧可放棄優渥生活,也要帶着世界一流技術回故土,為剛成立的新中國效力。
但在那個年代的政治環境中,掌握尖端技術的中國學者要離開美國又談何容易,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甚至因此入獄和被軟禁多年。直至中美達成協議,用朝鮮戰爭(韓戰)中的美國俘虜換取中國留學人員回國,陸元九才在幾經周折下,於1956年經香港返回內地。
延伸閱讀: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元九
陸元九後來提到這段回國經歷,不禁眼含淚水:「過了羅湖橋到內地這邊,這一段路幾分鐘時間,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是從一個世界走到另外一個世界。我那時候就知道甚麼叫回國,甚麼叫祖國。」
回到祖國,陸元九被安排到中國科學院工作,並長期從事慣性導航和自動化的研究;他的《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是中國該領域最早、最重要的專著之一。
陸元九年過八旬仍奮鬥在航天一線
後來國家要研製人造地球衛星,他大膽提出要進行人造衛星自動控制的研究,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衛星」的概念;他還和同事們組裝出中國首個探空火箭儀器艙的模型。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航天事業開始飛速發展。這時的陸元九擔任航天十三所所長,為新一代運載火箭確立慣性制導方案,並開展了多項關鍵技術的預研。
後來中國各類實用衛星上天、探索月球、遠征火星的夢想,都有陸元九的功勞。
另外,陸元九也注重培養人才,多次強調人才是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他和其他老一代科學家努力下,中國航天系統培養出眾多高學歷人才,斷層問題得到解決。
2021年,中共建黨100周年之際,陸元獲頒授「七一勳章」,以表彰他的貢獻。這時已101歲高齡的他,也是獲獎者中年紀最大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