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8-30
撰文︰華思齊
中環街市經歷4代變遷 早於1842年建成
剛活化的中環街市,屬於第四代建築,而根據香港歷史,第一代中環街市早於1842年便落戶中環。早在香港開埠初期,由於英軍需要在港島建設各種基建,不少華人工匠及糧食商販進駐港島;為迎合基層對市集需求,第一代街市1842年於現址的南端落成,當時又稱「廣東市場」。
後來因應內地移民湧入,需求膨脹,第二代及第三代中環街市,先後在半世紀內在現址面世。
中環街市地皮填海所得 見證香港由小漁村發迹
早期街市位置乃填海而得,香港歷史學家鄭寶鴻謂,昔日附近有不少攤檔聚集,也當過漁類批發市場,供貨予食肆、辦館,為遠洋船供應糧食。中環街市,記錄香港由小漁村發迹的歷史。
中環街市曾為東南亞最大肉類市場
目前大家所見的第四代中環街市,建於1939年,採用當時流行的包浩斯(Bauhaus)建築風格,設計簡約實用。作為昔日東南亞最大肉類市場、亞洲最大街市,中環街市可容納超過250個商販,有着全港最新鮮齊全的食材,是不少居民及「媽姐」買餸的好去處。
延伸閱讀:【香港街市】從小販「走鬼檔」 變成如今的市政商場街市
中環變金融區 超市興起 中環街市使用率低
日本侵佔香港期間,中環街市一度易名「中央市場」,名字一直沿用至1993年。
上世紀的70年代開始,隨着中環一帶摩登商廈落成,變成身金融商業區,住宅往半山遷移,加上超級市場興起,中環街市開始與鄰近建築顯得格格不入,使用率每況愈下,這座香港歷史建築最終在2003年關閉。
中環街市地皮曾列勾地表 因應訴求保留活化
到了千禧年代,政府一度把中環街市的地皮列入勾地表,考慮作私人發展,後來因應社會的保育聲音,才將其交由市建局保育活化。
由香港開埠到經歷戰亂,經濟起飛到中環變天、香港回歸,屹立中環百年的老街市,經過多年諮詢、審議、活化,這座香港歷史建築終於趕上時代步伐,以嶄新姿態重現人前,再度成為中環一道重要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