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5-01
歷史上,東、西方兩大文明一直是人們長期研究的重點。兩大文明一起做比較時,會發現土地文明和海洋文明,在這兩大文明的差異主要在於生存方式。
溫鐵軍看游牧部落3次西進歐洲 成為西方「黃禍」恐懼源頭
以土地為生存方式形成的文明,它的積累方式主要是因為灌溉農業,能夠產生相對穩定收益。它要貯藏才能防災,因此導致以村落為單位的群體文化作為基礎,最終構成的是統一的國家歷史。它能夠有效地對抗外來的入侵和外來的殖民化。
每當氣候冷化的時候,這個游牧部落都會全線南下來佔據平原,只有在平原地區的農耕文化,能夠有效抵禦這個游牧劫掠,才引致他們西進進入歐洲。
西進歐洲有兩次,一次是突厥西進,然後南下攻入君士坦丁堡,滅了東羅馬,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影響。
另一次就是蒙古西進,佔據了歐洲的東歐部分以及西亞,差點就進入北非了,也就是它已經「飲馬」地中海。
在這種情況下,形成對歐洲的兩次巨大影響。
如果我們再往前推,應該說在漢代追擊匈奴於大漠以北,也發生了一次游牧部落西進歐洲的情況。
這三次是歐洲現在「黃禍」恐懼的來源。
因為整個土地文明是以農耕為主體,以游牧為另外的生存方式,亦即農耕為主,游牧為次。這樣兩種生存方式互相之間有互動,因此愈是農耕社會,就愈形成合作的集體的共有的這樣一種文化類型。
它是由生存方式決定的,只要氣候變暖,農業區域的物產豐富了,它一方面會向西北拓展,另一方面多餘的物產會跟草原游牧部落形成交換。
這時候貿易就發達了,貿易通道就不斷地向西推進,那就出現了游牧部落跟農耕群落之間的互動關係,這是一種商貿關係,是共同繁榮的。
溫鐵軍看海洋文明 包含海盜文化和劫掠性
我們再看海洋文明。海洋文明的主流是採集、狩獵、無貯藏。
尤其是在形成外部的族群,入侵到海洋周邊,特別是地中海周邊地區的時候,它所形成的是城邦國家。那外來入侵的族群,在城邦形成的自由民,過量地佔有周邊,被周邊土地人口當成奴隸勞動的農業地區的剩餘,推進了所謂商貿文化,就有了海上文明的發展。
但是這種海上文明也導致它的劫掠性,很大程度上大於它的商貿,因此商船就是戰船,商人就是海盜的文化現象是古已有之。
更何況它本來就是從北方的游牧地區,南下到地中海沿岸所形成的西方文明的主流,都是北方游牧群落南下形成的,因此他們就是把游牧部落的文化形式,和海上貿易結合,由此就發展出了後世的、特別是在近代社會的殖民主義工業化,形成了資本主義的文明,但總之這種文明的內生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劫掠。
延伸閱讀:溫鐵軍:為甚麼以中國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為人類文明未來的先導?
那些所謂高度現代化的西方國家的文化表達,都是海盜文化、掠奪、戰爭和衝突而形成一系列的制度體系。
它的基本條件是個人主義的、是私有制的、是競爭的文化。它的制度體系是維護這三個特徵的。
客觀來說,這個是因沉沒成本過大,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劫掠。由於後來它形成的積累方式,並不是本國原有的資源稟賦,而是伸手從海外獲得大量剩餘的積累方式,所以導致進入到資本主義。
無論是在產業資本階段,還是在金融資本階段,都是繼續延續着這樣的劫掠特性的、所謂的海洋文化。
所以土地文明、海洋文明,這兩大文明體系的差異是非常清楚的。
人類只有進入生態文明,才能夠使得衝突弱化,才能夠真的實現美美與共,才能進入可持續的包容性的新階段。但是這個恐怕得是土地文明為先導,而不是海洋文明為先導。(二之二)
(轉載自溫語鐵語-南方世界觀 / 國仁全球大學堂,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