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粵劇演變與發展

編輯︰豆子

  粵劇又稱為「廣府大戲」,是一種以廣東話為語言的中國傳統戲曲表演,雖然近年香港粵劇有式微的跡象,但對於以廣東話為母語的香港人來說,粵劇始終有着特殊的意義,2019年香港金融管理局與三間發鈔銀行推出的100元鈔票,便是以粵劇作為共通的設計主題,同年開幕的西九戲曲中心,亦是以弘揚香港粵劇為其中一項使命。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文化-粵劇
粵劇文化源遠流長,但卻面臨式微甚至消失,究竟將來香港粵劇會變成怎樣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香港粵劇輝煌時

  粵劇是廣東地區的主要戲曲劇種,發揚自佛山地區,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1880年代開始,粵劇開始在香港興起。當時的粵劇表演舞台多在偏遠新界地區,在戶外以竹枝及鋁片臨時搭建而成,稱為戲棚。

  還記得經典電影《胭脂扣》裏,梅豔芳協助張國榮學唱大戲的情節嗎?電影以1934年的香港作為背景,正是粵劇在香港百花齊放的輝煌時期。當時粵劇是許多港人茶餘飯後的休閒活動,當時利舞臺、高陞戲院及新光戲院等大型劇院經常座無虛席。戲院內會販賣各式各樣的食物如水果、飲品等,觀眾可一邊欣賞粵劇表演,一邊進食。觀眾進食、交談聲音,加上小販叫賣的聲線,以及粵劇演出時的鑼鼓、演員的唱白等,形成戲院獨有的「平民交響曲」。

   雖然近代粵劇男女同班是正常不過的事,但其實在1933年,時任香港總督貝璐執行取消「粵劇不能男女合班」禁令之前,粵劇只有全男班、全女班之分,甚至在1921年之前,男女觀眾仍不容許同座欣賞粵劇。這兩項關乎性別的規例變化,絕對是香港粵劇文化史上的重要轉捩點,加上在50年代,內地政治體制有所轉變,令內地粵劇與香港粵劇慢慢形成各自的風格,令粵劇成為香港文化的重要印記。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香港社會、文化及經濟結構急速變化,令粵劇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市場低潮。 

「查篤撐」與廣東話

  廣東話裏有一組詞為「查篤撐」,大概只有老一輩才可準確理解其意思為看粵劇 「睇大戲」,對於80後和90後,「查篤撐」或許只是一個電台節目的名稱,00後甚或未曾聽過。其實「查」、「篤」、「撐」是粵劇表演用到的幾種敲擊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後來香港人習慣用「查篤撐」來表示「睇大戲」。由於「查篤撐」的發音灰諧有趣,所以就有人將此詞應用於不同處境。

當代粵劇與未來發展

  隨着時代變遷,多年來粵劇都面對觀眾老化、缺乏觀眾的問題,雖然香港政府斥資27億在西九文化區興建了戲曲中心作為傳承戲曲文化的硬件,但卻一直被指缺乏軟件方面的教育和宣傳,許多年輕新一代對粵劇一知半解,甚至因其「老土」形象而抗拒認識。粵劇作為香港的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實在非常值得保留,大家又認為怎樣才能令這項傳統薪火相傳呢?

 

旗袍不老土!80後香港設計師創旗袍時裝品牌 傳承中國文化服飾

2020-12-09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飛凡香港-九龍城寨

九龍城寨還是九龍寨城?

2020-12-02

百年老店承傳香港文化 「萬順昌」放膽嘗試 

2020-11-19

消失中的香港文化——霓虹燈招牌

2020-11-11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香港茶餐廳|早期卡位是相睇勝地?水上人結婚在茶餐廳擺酒?

2025-04-20
都爹利街、《夢伴》MV

香港街道故事|中環都爹利街全港僅存4支煤氣燈 掘頭巷變法定古迹

2025-04-19

香港茶餐廳|瑞士雞翼源於美麗誤會?咕嚕肉的「咕嚕」有何含意?

2025-04-13

香港茶餐廳|這些港式麵包名不副實?雞尾包由剩食「二次創作」?

2025-03-30
舞獅,啟德體育園開幕

舞獅|中國傳統表演藝術 由宮廷娛樂到民間演出 走向傳承之路

2025-03-22
港鐵《牛仔》展

童年回憶|港鐵香港站《牛仔》展覽 40年來首次展出珍藏手稿

2025-03-21
香港茶餐廳飲品

香港茶餐廳飲品篇|「和尚跳海」是甚麼?唂咕和朱古力有何分別?

2025-03-16
香港賽馬會、香港體育學院、香港演藝學院

一文看清香港賽馬會行善百年 「體院」演藝學院是誰出資興建?|馬會故事

2025-03-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啟德體育園

啟德體育園3月1日開幕 「跨世代」明星 運動員演出 4台電視聯播

2025-02-11
林村許願樹

春節|由兩棵大榕樹到林村許願節 獨有拋寶牒許願的港式文化

2025-02-04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