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2-27
經歷8年努力,中國扶貧工作在2020年底正式結束,接近1億人成功脫貧。在扶貧路上,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最遺憾的,不是落後於人,而是中國扶貧成功了卻無法見證成果。原廣西百坭村的駐村書記黃文秀,正是因為記掛在洪災中的村民,而不幸在回村路上被洪水沖走犧牲,無法看到百坭村今天的小康成果。
捨棄留在大城市 堅持回鄉協助中國扶貧
「愈是困難,愈是要敢於挑戰自我!」這是黃文秀在擔任百坭村書記時候經常講的一句說話。
2016年在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之後,黃文秀本應該可以有更光明的前途,留在城市工作,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本身是壯族人的黃文秀,毅然選擇了回到家鄉——廣西百色市,參與中國扶貧和協助鄉親脫貧的工作。
從哪裏來,就到哪裏去。
黃文秀沒有選擇留在北京,因為自己來自山區,她回去,是要把希望帶給更多鄉親父老,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後而略盡綿力。
一開始的時候,黃文秀並不是在最前線工作,但在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不久,她認為還是要在最基層出力,才能最大限度的幫助村民。因此,黃文秀在2018年主動請纓到距離百色市200多公里以外的百坭村擔任駐村書記。
當時的百坭村,一如中國最落後的貧困村落,山路崎嶇,交通不便,產業落後,人才凋零。過百戶人家,合共473人,還是生活在貧窮水平。
這些貧困戶散居在11個不同的地點,幾乎都住在距離村委會超過10公里以上,莫說扶貧,單是要聯絡這些貧困戶,已經非常困難;而且這些貧困戶習慣了看天吃飯,對於要脫貧並不上心。
逐家逐戶走訪 探求合適的中國扶貧方案
但愈是困難,黃文秀就愈是敢於挑戰。她用了最原始的方法,逐家逐戶的走訪;與每一個貧困戶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探索他們如何可以因地制宜,克服地理環境帶來的不足,提升生活水平,為達至中國扶貧成功而努力。
黃文秀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走訪全村,最終與村委會的同事研究出,運用村內的傳統作物——砂糖橘,作為扶貧的重點,鼓勵全村積極參與種植,提升產能。不過,作為傳統的農作物,百坭村當初就是因為種植技術不夠好,加上沒有銷路,因此村民早已放棄這種傳統作物。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使得玉成。傳統的種植不可行,黃文秀就四處拜訪,最終在百色的一間公司,請到專人來到百坭村教授專業種植砂糖橘的方法,更建立標準的果園;為了提升銷路,她又積極研究網上銷售,為村民開設百坭村電子商貿的銷售渠道,令種植和銷售同時獲得保障。
除了砂糖橘,在黃文秀的努力下,百坭村陸續開始種植八角、油茶和杉木等,多元化的農作物令村民毋須再望天打卦,不少村民的年收入甚至超過10萬元人民幣,成為中國扶貧工作的一個典型。
當百坭村的村民開始真正感受到脫貧的威力的時候,黃文秀卻未能看到最終的小康畫面。
牽掛村民冒雨返村遇洪災 成中國扶貧路上的英雄
2019年6月16日,廣西遇上大暴雨,黃文秀剛好因為周末離開了百坭村回家探望患病的父親,但因為記掛村民的安危,加上第二天要開會討論新的扶貧項目,因此黃文秀連夜趕回百坭村。
一路上暴雨下不停,黃文秀駕車經過凌雲縣的時候,遇到山洪爆發,車輛被困在積水當中無法前行,情況非常危急。她坐在車裏,看到附近有一輛車被洪水沖走,當時,她發了一個信息給同事:「有一輛已經被水沖走,我不懂怎麼辦」。
最終,黃文秀的生命定格在30歲。
在黃文秀犧牲前一個月,同事才知道他的父親生病了,但此前,黃文秀只是默默頂着父親患病的壓力,一直沒有離開過扶貧的前線工作,可惜的是,父親沒能等到她凱旋歸來。黃文秀不幸犧牲之後,接任駐村的書記都秉持她的努力,最終,百坭村在2020年內底,所有的貧困戶都成功脫貧,不少村民年收入超過10萬元,是中國扶貧其中一個成功的例子。
傾心為民,以村為家,在這場脫貧持久戰中,多少人用自己的知識和努力去幫助基層大眾,黃文秀以及每一個希望為基層百姓過上好生活的平凡英雄,都應該被歷史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