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02
在中國軍事史中,核武器是保障國家戰略安全的頭等大事,此則依靠多位建國時期的科學家和軍事技術員的努力,其中,程開甲不單是核武的開拓者之一,更是中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他一生主持了超過30次重要核武試驗 ,佔了中國核武試驗的七成以上,是不折不扣的中國軍事「核司令」。
放棄外國高薪厚職 回國攻中國軍事技術
程開甲1950年放棄英國高薪厚職,回到故土希望用科學救國。他初期浙江大學和南京大學任教,並繼續從事超導體等物理理論研究。1960年,一紙神秘調令就把他調到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任副所長。面對這份調令,他一句沒問便動身,到了北京才知道研究所是研製原子彈的。
後來有人問程開甲:「你在科研上不容易取得一定成果,是甚麼讓你義無反顧,轉為研發從未涉足的核武器?」程開甲的回答很簡單:祖國需要。是的,為了戰略安全,中國需要研發原子彈。
兩年後,程開甲再被調到國防科委,工作也從研製原子彈轉向核武器試驗,這也是核武工程至關重要的一環。其實程開甲很清楚,自己的優勢是在理論研究方面,但既然國家讓他去搞試驗,即便從頭開始也要堅決服從。從此他便隱性埋名,紮根在新疆戈壁深處的馬蘭基地。
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已經惡化,本來協助中國研發核武器的蘇聯專家撤走,剛起步中國核事業舉步維艱,中國的科學家要研發原子彈只能自力更生。
在此期間,中國軍事技術並沒有停步,程開甲在極其艱苦條件下,計算出原子彈爆炸時彈心的壓力和溫度,為原子彈的整體力學設計提供了依據;他又經分析計算,推翻了蘇聯專家以往提出首次原子彈試爆採用空爆的方案,認為根據中國實際情況,空爆很難在測試與起爆同步、落點瞄準等問題上做到萬無一失。最終當局採納程開甲的建議將第一顆原子彈裝在一個102.43米高的鐵塔上引爆。
為中國軍事發展 冒險深入核試爆心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隨着一聲驚天巨響,羅布泊腹地試驗場的「磨菇雲」沖天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
其實這次試驗除了讓原子彈成功爆炸外,還有另一個驕人紀錄,就是程開甲團隊研製了1,000多部測量儀器,獲得現場97%的試驗數據,為日後進一步試驗奠定基礎。「當年法國人進行第一次核試驗,測試儀器沒有拿到任何數據,美國、英國、蘇聯也僅僅拿到了很少的一部分數據,而我們拿到了全部數據。」程開甲晚年說起這段歷史,依然自豪。
後來程開甲繼續主持各種核試驗,包括中國第一顆氫彈、首次兩彈(核彈和導彈)結合、首次空投試爆等。
累積大氣層核試(爆炸高度在30公里以下的空中和地面核試)經驗後,他推動把核試轉入地下;地下核試利於保密、安全,污染亦小,優點明顯,是核試的重要一步。當首次地下核試成功,程開甲和朱光亞等科學家還冒着生命危險,進入高溫、高輻射的地下爆心實地考察,以獲取珍貴的第一手數據,而這做法在世界核試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
中國軍事巨人 半生隱姓埋名
其實每次核試,程開甲都會親身到最艱苦、最危險的一綫。他晚年接受訪問時說:「你們聽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嗎?我只有到實地看了,心裏才會踏實。」
1984年,程開甲才離開馬蘭核試基地。從第一顆原子彈開始,他共策劃、主持了30多次各類型核試,佔中國核試驗總數的70%以上,為中國的戰略核力量作出巨大貢獻;他也因此被大家稱為「核司令」。當然,程開甲被稱為「核司令」,除了因指揮核試次數最多外,他還是一名軍人(調入國防科委後),而且確實擔任過核試驗基地的副司令員。
程開甲的身份和事迹,是1999年獲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時才公開的。晚年的他繼續在材料科學等方面進行研究,「我只是希望,我的建議、我的研究,能對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起到作用」。
2018年11月17日,半生埋名為國鑄盾的程開甲在北京病逝,享年100歲,這位為中國軍事戰略安全立下赫赫功勛的巨人,將被歷史銘記。
延伸閱讀:中國軍事巨人 程開甲為核武奮鬥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