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5-01
从中山到深圳只要20分钟?现在不可能,但到2024年就有机会。联通中山和深圳的深中通道,将于2024年建成通车,令珠三角东西两岸的车程缩短至半小时,令大湾区城市真正实现一小时生活圈。深中通道,名为通道,其实是一座集“隧、岛、桥”于一体的超级工程,全长24公里,还未建成已经“预订”几项世界纪录。双向8车道的海底隧道将成为世界最宽海底隧道,比港珠澳大桥还多2条车道,相当于红隧宽度的2倍多。宽度增加,难度当然提升,20多个团队经过4年研究,研发出全新材料、工艺和装备,这条隧道才能开工。
深中通道未落成 已“预订”多个世界纪录
深中通道由总长度17公里的跨海大桥(包括主跨度1,666米的伶仃洋大桥)、总长度6.8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东、西两个人工岛组成,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的另一个大湾区超级工程。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已经“预订”几项世界纪录,包括世界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桥面最高、跨径最大的海上悬索桥(伶仃洋大桥)、世界最大的海中锚碇(固定悬索桥钢索的装置)等。
深入伶仃洋下30多米的海底隧道,成为关注焦点。这条隧道总长6.8公里,采用双向8车道设计,比港珠澳桥的海底隧道还多2条车道;其宽度为46米至55米,相当于红隧宽度的2倍多,建成后将是世界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
隧道由32节沉管和一个最终接头组成,沉管首次应用了“钢壳混凝土”结构,先打造“钢外壳”,再在封闭的钢壳空间内浇注混凝土,这种类似“三文治”的结构不易产生裂缝及漏水。完工的沉管重约6吨,相当于6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要运到50公里外隧道施工地点,沉入水下安装。
深中通道建设团队 4年攻克高难度隧道
浇筑、运输、安装……每一个环节对于建设团队都是很大挑战。20多个团队从2015年就开始挑战这条高难度隧道,4年来做了近千组实验,研发出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仅仅是浇筑沉管,建设团队就画了300多份图纸,攻克23项技术难关,涉及11项国家专利,自主研发出世界首套智能浇筑设备。团队用手机就可以监控施工情况,极大减少误差,提升效率。与几年前港珠澳大桥施工时期相比,深中通道一节沉管的浇筑时间从75天缩短至30天。
在暗潮汹涌的深海中,将这些沉管精准对接在一起,做到“滴水不漏”,是另一个严峻考验。不过,建筑团队有两个好帮手: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令团队能够实时监控沉管在水下的具体情况;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能够“无人航行”,精准安装,由中国自主研发,是世界首创。
跨海大桥和人工岛建设同样不容易。
深中通道横跨珠江口7条航道,每天往来船只超过4,000艘/次。因此伶仃洋大桥桥面高达90米,对抗风要求特别高。建设团队经过3年多研究、上百次试验,研发出“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令大桥可以抵御的临界风速提高到88米/秒。阵风风速达到每秒60米时,在香港已可以挂10号波。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 破港珠澳桥记录
与港珠澳桥一样,西人工岛采用了超大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将57个高38至42米、直径28米、重约650吨的超大钢圆筒钉入海中,再填砂成岛。
整个建设过程应用了BIM技术(建筑资讯模型),将建筑过程“数码化”,便于统筹管理,以及查询、计算有关数据。项目团队还创造了“一日四筒”的建设成绩,打破港珠澳大桥保持的“一日三筒”记录。
据悉,深中通道位于珠三角东西两岸高速公路网络的中心位置,于2024年建成通车后,将改变大湾区交通格局,令主要城市间真正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延伸阅读:城际铁路 跨海大桥 建深圳一小时通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