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0-11-25
在香港,兴建新医院需时约15年,培训一位专科医生又要最少13年。当我们今天发现病床、医生、护士及支援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才醒觉并推动任何实质扩容,也要10多年后才能投入服务。10至15年前,我们没有预见并为人口最多的婴儿潮世代订出一套全观的人口老化政策,如今银发潮刚现,但病床数目20年来几乎没有变动,维持约3.1万张(已近20年没有建1,000至2,000床的大型全科医院),而医护人员亦没有跟上占用一半病床、并在多年前已开始倍增的长者人数增加,医疗体系当然愈来愈应接不暇。
林奋强:规划不善导致人手长期短缺
早年欠缺策略思维制订人口老化政策的大错已成,“黄金支援”时间已过,现时能做的只有小修小补、尽量增加人手、改善仪器设备、优化流程来提升容量和效率。但是,当现已濒临崩溃、照顾近9成港人的公营医院,面对身体逐渐衰退、需要更多医疗照顾的长者人数,将在15年间增长逾倍至240万,当然没可能应付;亦因此,这两年不分冬夏都出现的流感高峰“爆院”情况只会连年重演。
公营医院病床占用率长期突破100%,远高于英国85%的安全界线;同时,专科医疗的数字亦清晰反映公营医疗压力之沉重。以内科专科为例,例行新症轮候时间中位数由2011/12年的31星期,大增近1倍至2016/17年的57个星期!相比之下,新加坡的整体数字只是4个星期!连严重缺钱缺人手的英国国民保健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轮侯时间也比我们短很多,92%的病人等候不多于18星期。以上种种数字也显示,早前有食卫局的顾问研究居然指出,我们医生短缺只是2%左右是颇明显的误差,应该立即重新检讨,为以后的医疗人力规划提供更可靠的指引。
当医护人员看不见“明年会更好”,在压力煲内工作当然觉得辛苦。负面情绪较强烈、或是有政治考量的同事,自然会觉得问题出自管理层的无能累事,甚或会靠煽情口号来激起民愤。这些指控大多数与事实不符︰例如有指医管局将很多医生调进总部做行政,“肥上瘦下”令前线人手不足。事实是,总部做行政工作的医生只有40多人,占整体6,000多名医生不到1%。这些医生大都是“红裤子”出身,贴地兼专业地为扩容等工作努力。
另外又有少数人试将医疗系统不足怪罪于新移民身上,上纲上线搞中港矛盾。事实是,据报载近8成新移民为40岁以下,55岁以上的只有6%,对住院需要不会比港人高。
其实,每个为改善医疗服务着急的医护、病人、和医管局都是10多年前规划失误的受害者,以致如今各个界别都缺乏应对人口老化的能力,实没理由向同舟人大兴问罪之师!
未来几年,退休潮将令整体就业人口结构性收缩,医管局增聘人员只会加更困难。局方上周与支援职系员工达成共识,向2.5万名员工划一加薪8%,固然有望补充大量因薪金不吸引而空置良久的岗位,值得高兴。但从我城整体角度,多花这4至5亿请来的这批救兵,可能是由社福界(例如安老院)“挖”过来,或会影响院舍照顾长者能力,最终也会阻碍医院出院速度,新兵效能大打折扣!安老服务人手长期不足近20%,随着未来每年也有员工年迈退休,护老行业纵使需求将长期结构性上升,但员工却会长期下降!
所以前年施政报告提出,考虑为津贴院舍输入外地照顾员,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良好政策方向,希望市民都能为香港着想、为自己及正在老去的父母,支持这一类人员的引入。当然面对人手“真空”的还有医生,希望政府高层能拿出同样勇气,尽快急病人所急,设立有效的输入医护机制及大幅增加医学院学生人数由现在每年只增加30学位至近500至900位!本栏稍后将勾勒公营医疗扩充约6成的需要,及私营医疗规划增大2倍的市场需求。
在新的大型全科医院欠奉、亦没有大量增加培训医护人员的20年,本港每人老了20岁、人口增长了11%,医疗需求肯定有增无减。可惜,过去10多年,理财旧哲学下政府有盈余只懂储蓄或派糖,没有为医疗体系投资扩容,就连仪器旧了也没有钱更换升级。而医院不足,当一个10人病房放了16张床,硬件不足必定会令效率下降!
林奋强:小修小补难以提升医疗质素
固然,硬件是远水,病人长龙是近火。短期能做的只有小修小补。正如解决土地不足一样,医疗也需要全体总动员(all hands on deck),一切有效措施都要推展,望聚沙成塔!例如,大幅增加医管局的资讯科技投资,在日常IT营运预算上加设一个“大幅增效”的预算,利用科技为医护“悭得一秒得一秒”;大力推展全民健康意识(例如在申请长者卡时要上4小时“长者生涯规划”班,将保健、身体衰退资讯,以至临终(End of Life)计划及预设医疗指示(Advance Directive)等前瞻概念灌输给市民;增加预防性措施(例如打疫苗及作早期筛查),并鼓励市民保持良好饮食及生活习惯,减低患病率;以及疏导有能力的人使用私营医疗服务等。其实,在医管局周年大会上,前线员工都提了大量提升工作效率建议,局方应尽快提供资源配合并落实。
当然,就算最成功的机构都绝对会有改善空间。但客观事实说明,医管局已是极高效、尽心尽责地以父母心照顾市民的组织,更绝非有些机会主义政客所指的大白象!现时公营和私营医疗开支占本港GDP相若,都是约2.9%。相比之下,英国则是公营8%、私营2%。公营医院处理全港近9成病人,每年服务800万住院人次、200万急症室人次、数百万人次使用其他医疗服务,港人一切重症、奇难杂症都由公营系统以高达95%的资助额包办,以最少的资源服务最多的市民;医管系统亦为我城连续多年赢得彭博全球医疗系统效率榜中的第1位!
林奋强:医护专业水平或大众支持
医护极高水平和专业水准,亦充分得到市民的支持和肯定。去年公布的《2017住院病人经验调查》显示病人整体住院经验良好,91%受访者评为7分或以上,74%评为8分或以上,平均分达8.1分。其中,对医生、护士的信心达9.5分、痛楚控制、考虑病人意愿方面达9.4分、清楚解释药物使用更达9.8分!
15年前,我城作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抵抗了一个扩散力极高的不明疫症,令时任署长陈冯富珍当上世卫总干事,可谓当之无愧。
我们不能再用未来15年追回15年前应做未做的建设。这个永远向后望、为历史“执漏”的政策,不可能是相信香港“明天会更好”的方向。我们是时候总结失败经验,在白纸上重新画出我们想要的盛年社会,然后策略性规划所需的资源及建设。知耻近乎勇,我们必须急起直追,以救灾救难的心态,积极推动10至15多年前便应进行的医疗改革。至于这座山有多高,我们下回分解。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15/03/2019《晴报》,标题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