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器”还是“小气”?

  当有人表现吝啬时,我们会形容为“小气”,但是,又有人说是:“小器”,究竟哪一个才是正写?

  《汉语大词典》中“小器”、“小气”两条词目都有收录,两者属于同义词,意思都是指“不大方;贪小便宜;吝啬”。

  “小器”一词早在《论语》出现。《论语·八佾》:“管仲之器小哉。”就是说管仲的器量不大。

  而“小气”则在清代才开始出现。《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我又不是两三岁的孩子,你也忒把人看得小气了”;《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你们姑太太也太小气了,既然送你皮袍面子,为什么不送新的,却送你旧的?”

  “小器”真的较“小气”早出现吗?参看古汉语为主的词典会更清晰明白当中的兴替。

  《辞源》为例:“小器——吝啬。同‘小气’;《红楼梦》四零:“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大辞典》在引例句之前写道:“小器——吝啬。今作小气。”

  可以看到,“小器”是古时较常用,而现代则多用“小气”一词。

  延伸阅读:破防与心情   

相关标签

屋漏偏逢连夜雨

  形容不幸事接连发生,广东俗语有:「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形容词原来有一个典故的。

  这句话见于冯梦龙《醒世恒言》:「这等苦楚,分明是: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意思是屋顶已经破掉,偏偏遇上连日下雨,夜晚还下个不停;此外,船只已经较预定的航行时间晚了,偏偏又遇上逆风,令航行变得更慢。真是祸不单行。

一生之计在于勤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寅

  要计划一年大计,在春天进行是最理想的,要计划好一天的事情,则清晨时分进行也是最佳的。

  我们常听到这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自南朝.梁萧绎《纂要》。

  而有另一句意思十分相近的,出自《增广贤文》:“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一日之计在于寅。”

  中国以农立国,对农耕十分重视,农耕亦跟天气季节息息相关。在二十四气节之中,以立春最为重要,立春为二十四气节之首。立春...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下两句是什么?

  踏入春天,想起一首好玩的打油诗《四时不读书乐》,虽然出处不详,但绝对是经得起时代考验。

  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先生在一次题为《论读书》的演讲中已引用过,到今时今日这首打油诗依然瑯瑯上口,可见它确实道出莘莘学子的心声。

  《四时不读书乐》首两句“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下两句是什么呢?原来流传着很多版本,包括“秋高气爽正好耍,严冬难耐望来年”,以及“秋有蚊...

大暑连天阴 遍地出黄金

  今天是大暑,是24节气中最热的时段。“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三伏天一向有“桑拿天”之称,可见这个节气期间阳光猛烈,天气酷热。不过,为什么又有“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的说法?大暑为什么会阴天?

  天阴,即是指阴云密布的意思。大暑节气期间,要是连续几天天阴下雨的话,农作物生长便会特别好。

  农作物在酷热难耐的三伏天里,不能没有水。这段期间,要是连下几天雨,泥土便能湿润,当雨过天晴后,烈日高照下高温、高湿的泥土更适合农作物生长,就能遍地长出金黄色的农作物了。所以便有“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籍籍无名”应为“无籍籍名”?

  形容某人没有名气,会用“籍籍无名”。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古书有“无籍籍名”的说法,如明陈伯康《伯茂饯仲器归莱山和韵》中的“虽无籍籍名,亦愧栖栖者”;明朱之瑜《答林春信书》中的“仆幸平日无籍籍名”。

  “无籍籍名”当中的“籍”,是盛、大的意思。

  据《史记٠郦生陆贾列传》记载,汉初吕后专政,危及少主惠帝。陆贾向陈平献计,要他与绛侯周勃结好,令陈平成功数...

买东西,为何不是“买南北”?

  去购物的话,我们一般会说“买东西”,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买东西”,不是“买南北”?

  田书华《“物称东西”的俗语源浅深》中,提到“东西”一词早在汉代已出现。儒家经典《公羊传 · 襄公十六年》中有“君若赘旈然”,当中的“旈”,就是指东西的意思了。

  据说,南宋理学家朱熹好友拿着竹篮子要去买东西时,朱熹就曾向他询问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

  好友这样回答:“不行,因为...

“死牛一便颈”还是“死牛一边颈”?

  当形容某人很固执,广东话会用“死牛一便颈”来形容。究竟“死牛一便颈”还是“死牛一边颈”?又为什么用牛的颈项来形容固执?

  在中文大学的“现代标准汉语与粤语对照资料库”中,就记录有“死牛一便颈”,而“便”的普通话拼音是“bian”,与“边”的普通话拼音相同,而粤语发音“便”也与“边”接近,因此又有人把“死牛一便颈”读成“死牛一边颈”。

  至于哪一个较准确?“死牛一边颈”就较能解释了。

  从前农村社会,牛是重要的生产工...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阎王易见 小鬼难缠

  “阎王易见,小鬼难缠。”是说,有时候地位更高者或许待人更和善,小人物反而更喜欢刁难别人。

  这句话出自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旁边若有人帮衬,敲敲边鼓,用一个钱,可得两钱之益。”

  这个说法套用在现实中,“阎王”就是用来指代大人物或负责人,“小鬼”则表示下面的手下或小角色。有时直接与大人物对话,或许更好沟通,办事效率也高;反倒是无名小卒更喜欢刁难人,往...

“剃头挑子”下一句是什么?

  “剃头挑子”是从前街头理发匠所携带的“工具箱”,从清朝时出现。“剃头挑子”有一句歇后语,大家知道吗?

  清朝男人的发型是剃掉前面的头发,将后面的头发梳成一条辫子,这种发型需要专人来打理,于是“剃头匠”就出现了。

  剃头匠走街串巷,吆喝“剃头嘞”,顾客便在路边坐下理发。

  “剃头挑子”,就是剃头匠的扁担挑子,用以携带理发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头放着剃头梳辫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头则...

“广东人唱京剧”下一句是什么?

  有听过京剧的朋友,都会感受到京剧的唱腔、发音与粤剧很不同。那么,“广东人唱京剧”会是怎样的体验?

  京剧以“中州韵”和“湖广音”为标准,融合北方官话的咬字发音(如翘舌音、儿化音),与广东方言(粤语)的语音系统(如九声六调、无卷舌音)差异极大。

  广东人若未经过训练唱京剧,容易将方言习惯带入,形成不伦不类的唱腔了。

  于是,就有了“广东人唱京剧—南腔北调”的歇后语。

四川方言“管你锤子事”

  四川方言不是人人都能听懂,而且骂起人来也很特别,甚至会带很多“架撑”(工具)。

  “锤子”用来打架可以是杀人武器,用来吵架威力也很强。四川人说“管你锤子事!”你就最好别多管闲事。

  “牙刷”,四川话就有牙擦擦的意思。“你晓得个牙刷儿!”即是说你懂什么呢!

  四川人如说你说“毛线”,就是不赞同你的话。据说以前只说“毛”,后来才加上“线”。

  四川话也多用叠字,例如有“水垮垮”(...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古人在清明节扫墓,是怎样的情景?

  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将清明节扫墓的场景形象地展示出来。

  首两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典型场景。诗人站在远处,看到南北山头的墓地密布,人们纷纷前来祭扫,场面繁忙而庄重。一个“纷然”写出了祭扫人群...

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古代农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这句说话怎么解?

  传统上,清明节的天气,预示一年的农耕,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重要节气。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谚语,就是“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意思是清明这天如果放晴的话,就预示整年作物丰收、牲畜兴旺;相反,清明节下雨的话,需要大量阳光的果树遇上阴天,产量及品质便受到很大的伤害了。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古时有关清明节的诗词不少,其中这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就形象地描写清明节时游人的景象,怎样理解呢这句诗呢?

  这两句出自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就到清明了。清明节,游人为了寻找春意,大多出城踏青。

  这两句描写了清明时西湖美丽的苏堤和游人游春热闹的场面,充满欢愉热闹的气氛。

  这首诗还有两句,就是“日暮笙歌收拾去...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一个农谚,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这句农谚没有文献出处,但《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即是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适宜植树。

清明南风夏水多

  清明是一个节气,与农耕息息相关。在福建地区清明节就有一句农谚:“清明南风夏水多,清明北风夏水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明这天刮南风的话,说明此时气温较高,云层也较密,预示当年夏天降水比较多,相反就是预示着当年降雨量比较少,不利农耕。

  这个又与一句老农谚不谋而合,“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中国各地“美女”怎么说?

  赞赏女孩子漂亮的方言,各地方大不同。

  广东人的“靓女”,形容得太直接了;河南人会说“齐整”,江苏人会说“体面”,这就含蓄得多了。

  东北人豪迈,会夸一个女子“老妹儿长得真带劲”或“这姑娘贼漂亮”!

  山东省则用我们形容男子的“俊”字,来赞女孩子:说这女孩子长得“真俊”。

  安徽省除了说“俊”,也会说“这丫头长得真排场”。

  福建人用...

“孔夫子搬家”下一句是什么?

  “孔夫子搬家”这句话,歇后语是什么呢?提示:从幽默角度去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办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学说”。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因此,他家中的藏书很多。

  想像一下,当他搬家时,搬的最多就是书。

  因为书的谐音是“输”,后...

“梁山泊的军师”下一句是什么?

  “梁山泊的军师”你会想到哪一位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梁山起义军有一位军师,叫“吴用”,绰号 “智多星”。他掌管军事谋略,足智多谋,擅长用计,“三打捉家庄”就与他有关。

  尽管吴用才华出众,但梁山起义最终以“招安失败、兄弟惨死” 告终,他的计谋未能改变结局。

  因为他的名字吴用,谐音“无用”。后来民间便用调侃...

“倒吃甘蔗”下一句是什么?

  我们吃甘蔗,会从根部开始吃,因为这里糖分最集中,是最甜的。若果从另一头(末梢)开始吃,即“倒吃甘蔗”,会怎样的呢?

  “倒吃甘蔗”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约348–409年)的故事有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篇》:“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此处的顾长康就是顾恺之。

  顾恺之性格幽默豁达,擅长以妙喻表达生活哲理。他吃甘蔗时偏好从末梢(较不甜的部份)开始啃食,逐渐吃到根部(最甜的...

“老太太上电车”下一句是什么?

  “老太太上电车”这一句是老北京的歇后语,流行民国时期的北京,现在已很少人这样说,你知道下一句是什么吗?

  在民国时期(大约上世纪20至40年代),北京流行一款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是当时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电车没有自动门,上下车全靠售票员“铜哨子”来指挥:哨子响一声,表示乘客上了车,司仪可以开车,而哨声两响,则是提醒乘客注意下车或紧急停车。

  因为司机靠听哨子声开车或停车,乘客如果动作慢一点的...

消失的俚语|北京话“半空儿”

  老北京会跟孙子们说,上一代有一种零食,叫做“半空儿”。

  想像你身处爷爷奶奶的年代,老北京的大街,小贩喝着:“半空儿”。寒风吹来一阵烧焦香的花生味,几个小孩拿着沙沙作响的纸袋从你身旁跑过,笑声夹着风声、伴着香味,就是那代人简单的幸福。

  “半空儿”,是一些发育不良、半空半瘪的花生。生产商会低价把这些次货卖给小贩,小贩在街头把这些次等花生连殻炒得焦熟再卖...

岂殊蠹书虫 生死文字间

  “书虫”即古文中的蠹(粤音:dou3)鱼,又称为“书虫”或“蛀书虫”,本是指一种会蛀蚀书籍的虫子,后来却衍生出不同的含义。

  将一个人比喻为“书虫”,有时是褒义,有时却是贬义,需要视乎语境和情况而定。把热爱阅读的人说成“书虫”,相信是与“书虫”爱书的特性有关。这种虫子生活在书本中,非常爱书(爱吃书),准确来说是爱吃纸张,而爱阅读的人常流连于书本,这样的行为与“书虫”的习性颇为相似,因此人们会将“书虫”来形容爱阅读之人。...

星爷“爱你一万年”东北话怎么说?

  以下这段话用广东话说出来你一定晓得,现在用东北话说,试试能否猜到?

  “曾经有一份贼拉子纯的爱情,搁在俺跟前,俺没咋当回事,直到整没了,俺才发现,世界上最憋屈的事也就这样了。如果老天爷再给俺一个机会,俺愿意对那个姑娘说:俺稀罕你!如果非要给这件事整个年头的话,俺希望这个年头是一万年!”

  贴士如下:

  东北话“贼”不是解作盗窃,而是非常、十分、相当的意思;而“拉子...

京兰腔“煞”气腾腾?

  有一种方言,与普通话有不少类似之处,那便是甘肃省兰州的兰州话。

  由兰州话衍生出来的就有“京兰腔”。“京兰腔”基本发音与普通话相同,只以兰州俚语嵌入普通话而形成一个腔调。

  兰州人说话之前习惯带个“mu”音,如一个人受了委屈来倾诉,另一个人听了常会这样说:“mu你不会这样这样这样说?”又或是“mu你不会这么这么这么做?”

  兰州话还甚具“煞”气,在句末常加一个...

京油子 卫嘴子 保定府的狗腿子

  北京、天津、保定是古时天子脚下的三个主要城市。按照明、清的行政名称,应该称为“北京城、天津卫、保定府”。

  明、清以来定都北京,不少达官贵人居于此地,这些达官贵人当然不好惹,久而久之练就出北京人比较世故、圆滑的特性,于是便有“京油子”的称号。

  天津人脑筋灵活,嘴巴乖巧。过去相声演员先要经过天津观众的认可,才敢放开手脚闯荡江湖。天津人说话诙谐,幽默,因而得出“卫嘴子”的称号。

  而“保定府的狗腿子”,...

好眉好貌生沙虱

  “好眉好貌生沙虱”是一句广东俗语。“好眉好貌”、样貌端正的君子却“生沙虱”,比喻看似正人君子,但实际问题多多,并非好人,相等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沙虱是一种虱子之中体积最小的,沙虱进入皮肤会引起疾病。广州方言词典记录:“沙中小虫,会咬人皮肤。”

   这种沙虱也会在番薯上滋生,但通常番薯的表皮看起来完好无缺,看不出有问题。

   “好眉好貌”的人“生沙虱”,就像番薯生沙虱一样,表面看上去很正常,但内部却已生病。形容人表里不一,犹如金玉其外,...

夜半饭牛呼妇起 明朝种树是春分

  今天是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这一天开始,气候逐渐回暖,万物复苏,是春耕的重要时节。有一句话:“夜半饭牛呼妇起, 明朝种树是春分。”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宋琬的《春日田家》,生动地描绘了春分时节农家的忙碌场景,充满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春分前一天夜半时分,农妇人起床喂牛,确保牲畜有足够体力进行第二天的劳动。同时,农人也会叫醒老伴,一起讨论第二天的农事安排。

  农夫在这一天最爱种什么?原来是种树。

  春分时节,气温回...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