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5-11
最近纪录片《何以中国》热播,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政治文明连绵不断的生命力所在。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教授在19/2/2024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就中国政治文明论述。
从文字起源看什么是“中”
最近在中国文化界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叫“何以中国”,人们从考古、历史、文化各个角度出了很多作品。我今天也借用一下这个标题,主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谈一谈《中国何以为中国》。
要理解什么是中国,需要从文字的起源来看。
我们这个“中”字,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它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它是一条竖线穿越一个圆形或者一个方形的中心。这条竖线就像是一根竖立起来的旗杆,通常甲骨文在上中下不同的位置上,有几根飘动的旗斿。有考古学家就认为,中间的那条竖线最早是用来测量太阳的“表”。

中国很早就进入农耕文明,农业生产需要对时间有准确的认识。《尚书》第一篇叫《尧典》,其中就记载了尧帝“乃命羲和”,命令一些部落专门在四方负责观测太阳的运行,目的就是为了制定历法。
在上古时期,历法就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谁能够掌握和提供一个时间系统,就是政治权威和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根据《周髀算经》《淮南子》等文献的记载,测量时间最早用的办法就是用一根表来测量太阳的运行。很可能正是在这样一个认识时间的过程中,中国人也建立起对空间的观念,产生了四方的观念。
延伸阅读:从天书到表情包 最古老甲骨文融入网络时代

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你只有相对于四方,才存在于中。由此推论,“中”字的产生,源自于中国先民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
至于表上飘的旗斿,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这是早期氏族用来集合部众的一个旗帜或图腾,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古人立表必与建旗共行的一个反映。
我们有个成语叫做“建中立极”,讲的就是这个。
比如在打仗、田猎的时候,按照当时的礼法,司马负责立起一个旗帜,立表定时,时间一到,主帅就会扑倒旗帜,迟到者诛杀。在《史记》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因而这个“中”字,它不仅有方位上的中央之意,也有令行禁止的权威中心之意。
从文字起源看什么是“国”
那么“中”和“国”这两个字什么时候跑到一起了呢?
1963年我们考古出土了一个何尊,铭文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两个字,叫“宅兹中国”。此处的“中国”指的是周人所营建的洛邑,就是今天的洛阳。

周武王推翻商朝、封建诸侯之后,殚精竭虑、夜不能寐,半夜周公来看望他,两个人就谈了。怎么办?
在洛阳这个地方营建一个洛邑。之所以要选择在这里,就是因为这里叫“土中”,我们读《尚书·禹贡》也能看到这一点。
对于这一点,我们今天依然能体会到。比如我们从宝鸡、西安开车到郑州、开封、徐州、连云港,从大同、太原、长治,往南到南阳、襄阳、荆州、长沙,一直到广州,这一横一纵两轴的交点,今天依然在洛阳附近。

此后中国的历史就是围绕着以洛阳这样一个地理的中心,不断地扩展、融合。“中国”这个概念也从洛阳逐渐地扩大为华夏民族所居住的黄、淮、江、汉地区,然后逐渐地延伸为以中原为核心的历代王朝。
到近代又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称谓,最终成了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华民族自始即是多元的结合,逐步混成为数千年来不可磨灭之一大民族。”(二之一)
(转载自《这就是中国》节目,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