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7-30
2003年3月香港爆发典型肺炎(SARS)疫情,旅游业率先受到重创,香港经济疲弱不振,复原看似遥遥无期。靠一己之力自救困难,要短时间内挽救颓势,当时港府向中央建议开放内地居民来港旅游,刺激本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尽快复苏。
2003年开放自由行 扩至49个内地城市推行

2003年7月28日,中央回应港府的建议,开放CEPA下的“港澳个人游”(自由行),首先在东莞、中山、江门和佛山推出;该四个城市的居民可以个人身份到香港旅游。
计划甫推出,吸引大量内地居民来港消费,刺激了香港的旅游、零售、饮食及服务业等。之后自由行不断扩展,自2007年1月起至今,已在49个内地城市推出。
自由行推行后, 2003年访港旅客为1,554万人次,2018年增至6,515万人次;访港旅客消费额方面,2003年仅335亿元,2018年飙升至3,281亿元。稳定的内地旅客数目和持续增长的消费金额,给香港带来无限商机;也增加了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刺激本港经济增长。

延伸阅读:罗湖旧照片 看回乡过关历史演变
自由行旅客急升 “双非”问题最受关注

但随着内地旅客数字每年不断攀升,对香港的接待能力造成一定的压力,也逐渐出现港人与自由行旅客之间的摩擦。
争议声音最大的是双非(父母皆不是本港居民)孕妇利用自由行签证来港产子,继而出现医院床位不敷应用的风波;还有因为双非问题而引发的抢购奶粉、争幼稚园学位等,加上部分游客不文明行为,引来不少社会矛盾。当时港府对这些矛盾和摩擦,未能好好处理,不但对港人造成一定的伤害,也影响了内地游客对港人的观感。
直到2009年4月,摩擦愈加严重,开放深圳居民访港“一签多行”政策实施后,上水、粉岭的水货客问题成为焦点,生活用品的售价因被抢购而推高;大批水货客聚集在铁路站出入口,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深圳自由行改“一周一行” 缓减香港压力

由于本港社会多有声音,希望改善自由行政策,因此,2015年4月,深圳将“一签多行”改为“一周一行”,纾缓香港社会的承受能力。
自由行2003年实施至今,曾帮助香港走出经济低谷,更带动旅游业迎来辉煌业绩和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令本港获得庞大的经济收益。不过,不断增加的自由行旅客,对香港的交通、医疗、民生等都带来相当压力。去年起因新冠疫情关系,本港的旅游业一直停顿至今;然而,没有了自由行旅客,本港零售和旅游业在疫情夹击下,走入低谷,而港人的生活则因为游客减少而恢复到自由行出现之前的境况。
但当疫情过去,内地和香港恢复通关,自由行旅客再次重临,往昔的问题将会再次出现;港府应趁现在及早思量解决或改善方法,避免重蹈覆辙,社会上再出现摩擦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