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看文学:最大的用处是没有用处

编辑︰黄皓颐

  我是一个文学的乐观主义者,不认为文学会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消失,也不认为小说会呜呼哀哉。有关“小说死了”的讨论,在80年代的大陆出现过,但事实证明,小说不但没有“死掉”,而且经常回光返照,更返照得很灿烂。

莫言:文盲也是口头文学家

  人们对文学的热情,有一段时间看起来是消沉了,但很快借着某个原因突然焕发出一种非常高涨的热情。无论阅读还是创作,读者的热情跟作者创作的热情,有时是并驾齐驱的,所以,我想文学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也不是沿着一条一直上升的路线,而是像波浪一样前进,有高潮也有低谷。

  文学这东西,你说它没有用?它还真的有用。但你说它有用?它似乎又没有用。2012年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晚宴上,我自觉在致辞中最好的几句话,就是:“与科学技术相比,文学是没有用处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没有用处。”

莫言看文学:最大的用处是没有用处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领奖致辞时直指:“与科学技术相比,文学是没有用处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没有用处。”图为莫言在2012年12月7日于瑞典皇家学院举行的诺贝尔奖传统演讲中发言。(图片来源:Getty)

  延伸阅读:为香港文学平反 莫言:香港是文化绿洲

  什么叫“最大的用处是没有用处”?其实我想说,文学不像数学、物理、化学和其他应用科学,可以立刻转化成生产力、变成物质、或者运用于医学救人、或转化成武器杀人,又或变成一种宏伟的建筑等等。

  若你问一个人,一辈子不阅读能不能活下去?当然他可以活得很好。那一个人一辈子只看科学书籍,不看文学书籍,同样地,我觉得他也可以活得很好。

  然而,一个读过文学书籍的人,跟从未接触过文学书籍的人,是不一样的。即使乡村里不识字的文盲或农民,你不能说他们没有文学素养。我小时候在农村听过很多不识字的乡亲们讲故事,他们讲得有板有眼,有高潮、有低谷、有伏笔,非常吸引,他们都是口头的文学家。

  当然,他们也是故事的聆听者。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初时都是很好的故事聆听者,因为他们先听故事,然后讲给别人听,在讲述过程中不断添油加醋,所以变成故事的创作者。

  我小时候去市集听说书人讲故事,回家后复述给母亲和姐姐听,有时有些情节记得不太清楚,我就编造一下;有些情节我觉得不太过瘾,就添油加醋,同样会得到很好效果。母亲想晚上听故事,就让我早上去市集听故事,所以我童年时得以逃避割草或放牛等劳役工作。

莫言:文明国家必定重视文学

莫言看文学:最大的用处是没有用处
莫言表示,曹雪芹是中国的伟大文学家,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图为河北石家庄市正定县中,仿照曹雪芹著名作品《红楼梦》描述而建成的荣国府内摆放的曹雪芹雕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作为文学的读者,也是小说的作者,对文学是充满厚爱,也希望更多人热爱文学。我们对文学的态度,有时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文明态度的标志。

  当一个国家高度重视文学,它肯定是文明国家,但当一个国家鄙视、压制文学,甚至对作家进行逼害,则肯定不是文明国家。

  任何正常、文明、进步的国家,永远会把文学视作民族的重要精神生活,永远把文学的写作者、爱好者和读者当作民族最优秀的分子来热爱、来呵护。

  我想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国家的符号。伟大的文学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旗帜,像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我们中国的曹雪芹这样的伟大作家,毫无疑问是自己民族的伟大旗帜。

  很多外国领导人到俄罗斯会被安排参观托尔斯泰的庄园,但不会到访生产AK47自动步枪的地方,只会选择展示他们的托尔斯泰、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Aleksandr Sergeyevich Pushkin)和米哈伊尔‧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所以,文学应该是超越民族的、政治的、阶级的,有如一种人类的精神家园。 

  延伸阅读:认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莫言:阅读文学培养民族精神素质

  我们在阅读中,会认识到人的最高贵品质,因而眼界高阔,认识到人类最宝贵和最可悲的地方,也就是透过阅读可以认识自己,所以一个喜欢阅读的民族,肯定具有巨大的反思能力。人民在阅读中对照、比较,然后反思,最后得出一种清醒的结论。

  当众多人民都是阅读者,在阅读中反思的话,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自然会提高,所以我想文学是需要生活,生活也需要文学。

  (转载自中华学社《中华大讲堂》系列,内容和标题经编辑整理)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一个农谚,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这句农谚没有文献出处,但《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即是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适宜植树。

当代中国-名家-莫言看中国网络文学想像力颠覆传统写作

莫言看中国网络文学 想像力颠覆传统写作

2021-06-22
莫言:中国文学面对网络写作冲击最终要投降

莫言:中国文学面对网络写作冲击 要适应新常态

2021-05-20
当代中国-莫言-莫言为香港文学平反香港是文化绿洲

为香港文学平反 莫言:香港是文化绿洲

2021-03-18
当代中国-名家-莫言-少说话多写作

莫言:少说话多写作 从文学看中国人处世态度

2021-03-01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中国经济-中国上海
罗思义
罗思义

罗思义:只有把中国变成西方 才能阻止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2025-04-06
外国人游览故宫
杨荣文
杨荣文

杨荣文鼓励西方年轻人到中国 认识中文 建立未来资产

2025-04-04
中国科研
张维为

张维为:比较64项前沿技术 中国53项排名第一 美国仅11项

2025-04-04
5.16中俄联合声明
温铁军

温铁军拆解中俄农业合作的喜与忧

2025-03-06
罗伦斯将军 潮游三国

三国旅游|成都北上三星堆遗址 打边炉遇马岱墓碑!

2025-02-09
狒狒照镜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狒狒照镜的启示

2025-02-05
紫禁城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对“天下”的想像:国际秩序总依靠力量和利益

2025-01-12
中国与美国
编辑之选

高志凯:不管谁当总统 中美关系都会经历惊涛骇浪

2024-11-04
天安门广场、白宫
马凯硕

马凯硕:是时候与非西方开展对话了

2024-09-19
香港达德学院是共产党在港建立的一间大专院校。校舍原是泷江别墅,芳园是别墅的别称。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顾达德学院 汇聚共产党专才的香港大专院校

2024-08-01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週,机器人表演
金灿荣

金灿荣看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地位举足轻重

2024-07-03
当代中国 时评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中国人的“长寿密码”有哪些?

2024-04-02
共同富裕
Qiyuan Lu
卢麒元

卢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国扩大经济共同体成关键

2024-02-15
中国在智慧科技养老上仍有很大发挥空间
新华网 时评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术赋能养老服务

2023-06-13
人民币暂时难以取代美元地位
雷鼎鸣

雷鼎鸣看中国经济|人民币取代美元的障碍

2023-06-07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看东西方人生态度大不同 西方哲学不能变成中国思想

2023-06-01
中青时评

“铁路+旅游”激发旅游市场新动能

2023-05-30
中美关系尚未到解冻阶段
环球时报 社评集

中美关系|欢迎中美关系“解冻” 但美国必须来真的

2023-05-27
呼伦贝尔草原
陈万雄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

2023-01-06
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落实多边主义
央视快评

中国经济|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

2022-09-17
霞飞宸

霞飞宸解说马远《水图》:取材及手法绝无仅有

2022-08-25
 美元人民币
翟东升

翟东升从日德汇率政策 预示不干预人民币升值利多于弊

2022-08-16
当代中国-林奋强-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香港第一次
林奋强

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 香港第一次

2021-12-20
当代中国-名家-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2021-12-16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

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2021-12-07
当代中国-名家-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张信刚

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2021-11-12
当代中国-名家-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莫言

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2021-08-02
当代中国-名家-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 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2021-06-17
当代中国-吴家玮-吴家玮穷小子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吴家玮

吴家玮穷小子 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2021-03-08
当代中国-李光耀-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李光耀

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2020-12-28
当代中国-单霁翔-今年故宫600岁
单霁翔

修缮保育 北京故宫迎来600岁生日

2020-12-09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