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仗 在一些地區,聊天中時常會聽到「某某人在『干仗』」這樣的描述,不要擔心,這裏的「干仗」可不是打仗的意思,而是指打架或者吵架的意思。 作家周立波在代表作《暴風驟雨》中就有用到這個詞語,「他常常窩火:摔碗、罵人、打、跟大老婆子干仗。」另外,童邊在《新來的小石柱》也有用到,「同學們以為他倆要干仗了,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干」字讀作第四聲時有「做」的意思,不少方言、俗語都會說到,如「干啥」、「干事」、「說干就干」等。而「仗」字...
狗眼看人低 自古以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多都是建立於階級、輩份之上,有地位高低之分。有些人自恃有權、有錢或是有才華,而瞧不起別人,這樣的情況我們通常會用「狗眼看人低」來形容。 「狗眼看人低」比喻為人勢利,看不起別人。如果以這五個字形容一個人,就比喻這個人沒品格,猶如一條狗。會有此說法很大原因是有民間傳說指狗看東西時會把大東西看小、高東西看矮的特性。 另一說法指「狗眼看人低」是源自狗的習性,自古以來,人類也有飼養狗的習慣,相對其他動物而言,狗對人類忠心度高,與主人關係...
生滋貓入眼 不受對方任何缺點影響,依舊對情人一往情深,這種情況經常在發生熱戀情侶身上。除了「情人眼裏出西施」,有否其他更為貼切及寫實的句子形容?其實「生滋貓入眼」也是有類近的意思,只是程度有高低之分。 「生滋貓」意指有皮膚病、毛髮脫落嚴重的貓。本來面對如斯外貌並不討好的貓,一般人都是喜歡不來,甚至會嫌棄牠。 但假如有人對着外貌欠佳的「生滋貓」都能充滿愛意,正說明他很愛此貓。如果用「生滋貓入眼」來形容男女之情,是指對對方的情意能蓋過對方身上所有明顯的缺點,甚至愛到連缺點也看不到,恐怕比「情人眼...
眼睛吃冰淇淋 夏日炎炎,不少香港人穿衣服時都會穿輕便一點,更有不少年輕人會穿得相對清涼,展現美好身材。記得很久以前肥姐沈殿霞曾在一個綜藝節目的短劇中,大罵一個偷看旁邊女士的大叔,說他不准在地鐵吃東西。大叔問她是甚麼意思,然後肥姐就說你眼睛在吃冰淇淋(即雪糕)。 眼睛吃冰淇淋這句俗語,坊間有兩個解釋,一個意思就是用來形容所有養眼有趣的事物;而另一個意思通常是指看到衣著性感的女性。由於女生穿得性感清涼,眼睛看到這情況便猶如吃冰淇淋,有清涼舒適的感覺。當然,現在不拘男女,只要穿得清涼養眼的,大眾都會用眼睛吃冰淇淋來形容。 昔日校園歌王歐瑞強曾有一首作品叫《...
現代「牛皮癬」 在內地如果被人說是「牛皮癬」,那你肯定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了! 牛皮癬原本是一種慢性皮膚病,患者的身上會出現一塊一塊紅腫發炎斑塊,感到痕癢不適,也有礙觀瞻,身心都受到極大困擾。內地形容的「牛皮癬」,並不止是皮膚病,還另有所指。 這種「牛皮癬」又稱為「城市牛皮癬」﹐是指過去部分內地城市經常出現的小廣告街招,由於這些小廣告一小塊一小塊的出現在街道牆壁、交通燈柱...
已經逝去的童年回憶:磨剪子戧菜刀 相信不少在北方長大的人小時候也聽過「磨剪子嘞,戧(讀音qiāng(槍)或qiàng(嗆))菜刀」這句經典的吆喝聲。那帶着胸腔共鳴的旋律混合了各地的方言,承載了上世紀的集體回憶。在香港,則被轉化為「鏟刀磨鉸剪」。 磨刀是一種傳統手藝,匠人們吆喝「磨剪子嘞,戧菜刀」作招徠,肩挑一條長凳,一頭固定兩塊磨刀石,一塊用於粗磨,一塊用於細磨,凳子腿上綁着一個水鐵罐,走街串巷,為無數家庭打磨剪子和菜刀。以往物資匱乏,很多家庭都只有一把菜刀,磨刀成了必需,磨刀匠人生意興隆。 關於這句吆喝的由來,目前沒有明確的記載,但...
賣仔莫摸頭 摸頭眼淚流 「賣仔莫摸頭,摸頭眼淚流」這句話你聽過未?上一輩的應該耳熟能詳,因為這是上世紀流行的廣東俗語。 在20世紀,擁有4個或以上孩子的家庭十分普遍,不過,那年代很多因為經濟能力不足以養活孩子,於是就有「賣仔」的情況出現。有時候,孩子未必真的「賣」出去,可能是「送」出去的。 因為生計要賣出自己的孩子,已經十分難受的,若是在交出的一刻摸一摸孩子的頭或身體,孩子與父母難捨難離,真的會忍不住哭斷腸的,...
發毛竟與發財有關? 中國作為一個多個民族的國家,幅員遼闊,同一詞語在不同方言的用法可以有很大差別。 就以「發毛」為例,現時官話一般指害怕。《兒女英雄傳》:「説着,就回手摸身後那把刀。那婦人見這樣子便有些發毛。」意思是驚慌、發抖等。 不過,「發毛」也有很多其他解釋,例如是毛髮。《説苑·善説》:「臣見鷦鷯巢於葦苕,著之發毛建之,女工不能為也。」 湖北一些方言會解為發脾氣、動怒。而相信說粵語的各...
小滿不滿 無水洗碗 5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節氣中的「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表示氣溫升高,降雨增多,民間對這個節氣寫作了一些根據地區而言的諺語。 小滿在中國南方和北方有不同意義。南方的「滿」指雨水之盈,江河得以盈滿,這時華南地區往往會有暴雨,所以南方民諺說 :「小滿小滿,江河漸滿。」也有戲曰:「小滿不滿,無水洗碗!」 但對於北方而言,小滿的溫度上升得比降雨量多,對小麥的成長造成較大影響。北方以小麥為主糧,這個時分小麥籽粒已開始飽滿,但...
東莞話:你「地唔地」? 老闆娘:「細蚊仔,你爸爸媽媽去咗思試吖?」 小孩:「事頭婆,我唔地呀!」 如果粵語是你的母語,縱使不知道以上對話來自何地,但也應該猜到內容的一二。 以上方言為東莞話,「細蚊仔」是小朋友;「思試」指哪裏;「事頭婆」即老闆娘;「唔地」即不知道;「你地唔地?」即「你知不知道?」 事實上,東莞話與廣州話在詞彙上區別不大,在韻母發音上有些差別,但有規律可循。 東莞話屬粵語...
叉燒蛋散:廣東話「罵人」的食物真多 無論學哪種語言,學得最快,說得最有勁的,永遠是帶著當地特色的髒話。中國方言中的髒話,絕對是活潑豐富、變化多端的。 廣東罵人的方言,都與「食物」有關。 「叉燒」是廣東名菜,但幾乎每個廣東人小時候都被媽媽罵過:「生舊叉燒好過生你!」意思是你沒用,叉燒比你強。 「蛋散」香甜,不過一碰就碎,所以用來指人沒出息,怕事膽小。 「水魚」本來很有營養,但用來罵人是說你很笨,易受騙。 「豬油」現代人覺得不健康,其實上...
「十三點」之「裝13」 在上海俚語中,「十三點」一般形容口沒遮攔、傻得可愛的女人,也可指言行舉止不合常理、做事沒腦子的人。香港女漫畫家李惠珍便以此為題,於60年代推出第一代本地少女漫畫《13點》,把漫畫中的13點打造成時尚前衛的女性。 現今不少方言在網絡上日漸流行,網絡詞「13」便是其中之一,「裝13」這詞便經常網絡遊戲中出現,其實這是跟上海俚語「十三點」有密切關係。 為什麼「十三點」有這意思?其中一個說法跟舊式的自鳴鐘有關,自鳴鐘每逢一小時便報時一次,例如下午一點,鐘便會敲響一下,六點便敲響六下,十二點則敲十二下,若果敲響...
儂好 上海話雄霸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其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事,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更是上海人的天下,但自80年代後期,上海各學校統一用普通話授課,懂上海話的人已愈來愈少。 中國建國後的50年代,不少上海人(上海話讀作「上heir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也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充斥了整個片場,當時...
工夫茶是食的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蛙是朵趙冷 「從未怨過命,一生都打拼。蛙是朵趙冷!」這是電視劇《我來自潮州》主題曲的歌詞,最後一句:「蛙是朵趙冷」,是用潮州話唱出,即「我是潮州郎」。 資料顯示,在香港的潮州人約有70至80萬人,一些潮州富豪如李嘉誠白手興家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蛙是朵趙冷」(我是潮州人)、「架己冷」(自己人)等潮州話,大家都可能略有所聞。 《我來自潮州》這套電視劇,也是以當時亞洲電視主席林百欣的生平做藍本。林百欣原籍廣東省潮陽縣,跟很多潮州人的特質相近:...
你真虎! 今年是壬寅虎年,不少人也利用「虎」字來寫揮春,寓意虎虎生威、生龍活虎,但原來「你真虎!」是東北話,意思是傻愣愣,沒頭沒腦的,跟老虎兇猛的形象恰恰相反。 在東北話中,虎是指傻瓜、缺心眼,形容一個人天不怕地不怕,什麼事都敢幹。「你真虎!」是莽撞、不經思考地去幹,具有貶意。 然而,有些時候,東北話中的「你真虎!」卻有第二重含義。如爸爸爬上樹為小朋友解下被掛着的風箏,媽媽會說:「你虎啊?爬那麼高摔到咋整?」這裏的「你虎啊?」卻包含擔心,甚至驕傲的成...
噪咖 所謂「民以食為天」,如果你喜歡美食,亞太區各地美食中,定不會錯過台灣美食,如滷肉飯、牛肉麵、柯仔煎等,台灣人也十分喜歡入廚:「噪咖」。 「噪咖」(音:嘲卡),是閩南語,噪指灶頭,咖是腳的意思,二字合起來就是廚房。 台灣人對「噪咖」十分重視。台灣東森電視台於2015年推出飲食節目「無敵A噪咖」,大受歡迎。自此,「噪咖」在大眾媒體上備受推祟。「噪咖EBCbuzz台北媒體公司」更因而成立,推出節目內容不止飲食,更涉及文化、生活、娛樂...
踅踅唸 踅踅唸(se̍h-se̍h-liām,音類近:蛇蛇lam)是閩南語,意思是喋喋不休。近年不少人借用此詞彙,音譯而成「碎碎念」,並嵌入自己網誌的名稱內,如「朱媽媽的碎碎念」。 閩南語的「踅踅唸」,一直重複嘮叼不停,說來說去都是說一樣的話。 如「你莫一直踅踅唸」,就是指「你不要一直嘮叨」。用廣東話的說法,就是「吟吟沉沉」或「咿咿哦哦」。 近年網絡上多人用了「碎碎念」這詞,「碎」就是碎片、支離破碎的意思,加上「念」,就像在人耳邊嘀咕,如「朱媽媽的碎碎念」,就是朱媽媽在咿...
安徽最難又最浪漫的休寧話 試試拆解這句休寧話:「挨夜邊,坐是門舌兒,看着日頭下散」,挑戰這被封為徽州最難的方言! 「挨夜邊」是「挨着夜空的旁邊」,意比黃昏;「是」即「在」;「門舌兒」以門喻口,舌就是門檻了;「日頭下散」代表「太陽下去」。 全句意思:黃昏,坐在門檻上,看着太陽下去。話語生動浪漫,不得不佩服休寧人的無限創意。 休寧方言使用範圍在屯溪區,是黃山市的經濟中心。它在徽語中極具代表性,不但將徽州方言...
天不怕地不怕 就怕溫州人說鬼話 抗日期間流傳一句佳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不是指溫州人講鬼故,是指日本鬼聽不懂溫州話。 據說,那時八路軍部隊為了加強保密溝通內容,找來了溫州人作為聯絡人,日軍情報部門總是翻譯不出其所意,因溫州話實在太過複雜。 後來,溫州話又成為了越戰英雄。當年我軍用了多種方言溝通,包括被視為相當艱難的廣東話,都被敵軍一一識破。後來轉用溫州方言,同樣事情就再沒有發生。 近年,美劇《盲點》也稱溫州...
打牙祭 「打牙祭」乃四川方言,原本是四川人祭祀財神(或稱土地神)的習俗,後來泛指吃肉或豐盛的菜餚。 《犍為縣誌·風俗》記載:「工商業家月以初二、十六兩日肉食二次,名為打牙祭,已成為各家普遍之習慣。」四川商人傳統每逢月初及月中都以雞、豬、魚等肉類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自己生意興隆,客似雲來。拜祭過後,上上下下自然要大吃一頓,「祭」自己的牙齒,於是便有了生動貼切的「打牙祭」之說。 以前肉價十分昂...
每日一詞 市擔:STAMP 廣東台山有一個詞語「市擔」,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這個詞語原來是由英語直接演變而成,並沿用英語的發音。 「市擔」意為郵票,來自英文「STAMP」。其餘例子還有:看球賽時說「骨波」,即好球,來自英文「GOOD BALL」。 另有部分詞語半中半英,例如:「老民」,意為老人,由「老」和「MAN」結合而成;「好反」即好玩,「好」和「FUN」融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