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很多古詩對於現代人來說,不看註解不易明白,但這一句算是例外。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柳滿皇都」出自韓愈的《初春小雨》,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看似簡單,實則絕不平淡。 前面還有兩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指京城的街道上小雨紛紛,雨絲就像乳汁般細密而滋潤,小草鑽出地面,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天到了,大地回暖,萬物復甦,令人對未來充滿希望。古人有很多讚美春天的詩句,讀來令人心情愉快。 宋代朱熹《春日》中的「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就是讚美春天的美句。 這兩句意思是萬紫千紅的花朵開滿枝頭,爭相着向人們報告春天的來臨。 春天象徴着美好的開始和盎然的活力,孕育着新的希望,百花齊放捧出萬紫千紅,詩句瑯瑯上句,將春天的生機呈現出來,反映出古人的文采。 延伸閱讀:一生之計...
「不見棺材不落淚」下一句是? 電視劇當中,有反派威脅主角的時候,會說上一句「不見棺材不落淚」,繼而就會用上兇殘的手法折磨他人。 這句「不見棺材不落淚」也成了大眾熟悉的俗語,但這句話背後是有甚麼故事呢? 「不見棺材不落淚」原句實為「不見親棺不落淚」,出自明朝蘭陵笑笑生寫的《詞話》,比喻執迷不悟,堅持錯誤的道路,不徹底失敗,就不肯罷休。 相信很多人對這上半句的俗語都非常的熟悉,但是這並不是它的全部,還有另外下半句,就是很多人都應該聽過的「不到黃河心不死」。 原句是「不到烏江心不死」,說的楚漢...
送神早迎神遲 農曆新年作為中國最重要及最具歷史傳統的節日,相關習俗及儀式甚多,其中對「送神」及「迎神」便甚為講究。 相傳每年農曆十二月廿五,民間諸神便會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人間善惡,俗稱「送神日」,而古代人便習慣於年廿五送走「灶君」這位民間神。 為什麼送神要農曆年廿五那麼早就做呢?這是因為古時社會相信早點送走灶君,讓祂提早到天庭坐好座位,也好讓神明能在天庭多點休息時間,因此便有「送神要早」的習俗。 ...
「三思而後行」孔子其實主張「二思」? 我們常說做事情前一定要反復思考,慎重做出每一個決定,在權衡好一切利弊之後再去行動,這正是「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大家都十分熟悉,「三思」指很多次的意思,不過孔子原來只主張「二思」,即思考兩次就夠,究竟為甚麼呢? 所謂的「三思」並不是說明數量,而是指多,比喻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思。據《論語·公冶長》當中提及,「『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說,季文子每辦一件事都要經過多次考慮,然後才去做。孔子聽到後就表示只要考慮「兩次」就可以去做了。 季文子是魯國的正卿,掌握國家的軍政大權,是一個...
「臨急抱佛腳」原來真的有效! 相信不少在考試前未完成溫習的學生都必定熟悉以下的一招,就是「臨急抱佛腳」!到底為何在危急之時大家都會傾向去「抱佛腳」? 「臨急抱佛腳」出自唐·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原意指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臨渴掘井之意。 後來多用以比喻事先無準備,事急時才倉促張羅。 關於這個句子,就有以下這樣一個典故: 相傳在雲南南面曾有一個地方很小的國家,國民都是信仰釋迦牟尼的佛教徒。有一次,一位被判了死刑的罪犯...
「鐵石心腸」原來形容一位好官? 我們看電影或小說的時候,不時會見到有些負心漢角色,其另一半通常會用「鐵石心腸」來形容他。 鐵石心腸原作「心如鐵石」,如今看這個成語好像有點負面,但原來它來自一位東漢末年一位好官員的事迹。 這位好官名叫王必。據《魏武故事》(據《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所載:「領長史王必,是吾披荊棘時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鐵石,國之良吏也。」曹操授王必兼理丞相長史,在敕詔中稱讚王必,說他...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孔子歧視女性? 這句話出自先聖孔子之口,他一向推祟君子之道,所以說「小人難養」不難理解,但說「女子難養」則有點奇怪,難道孔子歧視女性? 先看出處。語出《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其實,這裏所說的「女子」,在朱熹《論語集註》中指為「臣妾」,並不泛指女人。皇帝所寵幸的身邊人,有男人「臣子」,也有女人「妃妾」。 「小人」則是指與君子之道相違背之人。這裏的「養」,不是白吃白喝的「養活...
「五斗米折腰」點解成為打工仔名句? 「五斗米」指俸祿,「折腰」指彎腰,不為俸祿而折腰,代表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這名句出自田園詩人陶淵明之口,如今卻多掛在打算辭職的打工一族的嘴邊。 《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40歲的陶淵明,某年秋冬之際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他到任第81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這個督郵以貪婪聞名見稱,每年兩次巡視,都要求下屬奉上財帛珠寶,好讓他「滿載而歸」。 這次督郵派遣差縣吏來叫縣令(即陶淵明)...
人惡人怕天不怕 人善人欺天不欺 本性兇惡的人,人人都怕他,但上天不會怕;善良的人,往往被人欺負,但天卻不會欺負他。 這句話語見於明·李梅實《精忠旗》三四折:「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俺秦檜一生奸詐,半世強梁,害了岳家父子,指望富貴久遠,誰知報應分明,今日東嶽罰惡司投到,受了一場大苦。」 岳飛是歷史上有名的忠臣、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當他在前線步步進迫,勢如破竹殺退金兵、直搗黃龍,眼看就要收復半壁江山的...
國亂思良相 家貧思良妻 國家動亂之時,就渴望有一位治國有方的宰相;家庭貧困之時,就希望能娶得一位賢妻襄助。這兩句加起來就比喻情況愈是艱難,愈要知人善任。 語出《史記·魏世家》:「先生嘗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戰國初年,魏國被諸侯國環繞,魏文侯希望覓得一名賢士成為宰相,於是向李悝(又名李克)請教,應該任用魏成,還是翟璜? 李克表示要看一個人面對貧窮與富貴、低賤與騰達時如何為人處事,而不是聽他自吹自擂。只有...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這傳頌千古的詩句來自唐·王維五言律詩《終南別業》的其中兩句,意思是即使去到山窮水盡,亦可從容不迫,輕鬆面對,字裏行間充滿禪味。 王維一生仕途頗順利,但也目睹不少官場現況,中年開始潛修佛法,四十歲後,開始過着亦官亦隱的生活,此時其詩作充滿禪味,有「詩佛」的稱號。這首詩是他晚年的作品。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人興之所至隨處而行,不知不覺間走到了水流的盡頭,沒有路可前行了,那就坐下來休息一下;休息期間,抬頭望向天空,...
秋風秋雨愁煞人 數秋天的絕句,首選「秋風秋雨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著名愛國巾幗英雄秋瑾女士在杭州遇害。從被捕到犧牲,她只寫了一句話:秋風秋雨愁煞人!由於此遺言廣為傳誦,許多人以為是秋瑾所作,實際是秋瑾引用了清代陶澹人《秋暮遣懷》的詩句。 原來詩句是:「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意謂:秋雨又加秋風,寒冷加上深宵又只有一人獨坐,如斯...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句五個「知」,出自《論語·為政》,是孔子對學生子路的教導。「知之為知之,是知也」聽起來十分合理,但為甚麼「不知為不知」又會「是知也」? 其實在古文中,「知」通「智」,因此「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智慧。而此話也有兩個說法: 一、關乎治學態度: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要裝懂。要以誠實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不得驕傲,這樣才能認清自身問題,得以改進。 二、關乎待人處世...
芒種忙 忙着種 6月6日,開始進入24節氣的第9個節氣、夏季第3個節氣——「芒種」。這個氣節是在小滿和夏至中間,表示開始踏入炎熱的季節了。 芒種是直接以農事命名的,民間有把「芒種」稱為「忙種」,「芒種忙、忙着種」,是農民整年最忙的日子。 「芒」指有芒(外表帶尖細刺針狀物)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指種子或播種。芒種前後,北方多晴天,正是收麥時節,而南方為梅雨季節,正適合插秧種稻!芒種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農事耕種以此為界,...
每日一詞 「動物」方言有哪些? 中國方言中,不乏以動物來揶揄人,像扮死狗、像豬一樣蠢等,大家知道哪些呢? 浙江台州盛產海鮮,到當地食蟹就好,不過若被人說是做「大水蟹」,就是說你隨波逐流;說你「死白蟹」,就是說你一無是處。同時,要小心別做「攪塘烏魚」的人,即專搞破壞的人;也要提防「浮頭魚」,即非常糊塗或專搞破壞的人。 武漢人吵架必出「個斑馬」,也有人說這不真昰罵人,只是表達不爽和憤怒的心情而已。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