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 為甚麼又叫「斗零」?

  在上世紀30至50年代,「斗零」已可以吃一頓飯了。但「斗零」究竟是多少錢呢?

  清末時,兩廣總督在廣州一帶仿照西方銀圓鑄造銀幣。當時,價值1元的銀圓重七錢二,即民間以七錢二白銀兌換一個銀圓,而一毫就是其十分一,即七分二厘了。五仙就是一亳的一半,也就是三分六厘了。五仙,當時就稱為「斗零」了。

  為甚麼叫作「斗零」呢?這與當時廣州的商業術語有關。

  廣州是一個貿易繁榮的都市,行業間競爭得十分激烈。行業間在議價時會用術語方便溝通,如由一至十,就分別說成:支、辰、斗、蘇、馬、零、侯、莊、灣、響。當中,三、六就分別對應成「斗」、「零」,五仙是三分六,因此便說成「斗零」了。

  漸漸地,「斗零」就成為了五仙的替代詞了。

  延伸閱讀:「五斗米折腰」為甚麼成為打工仔名句? 

「夜貓子進宅」下一句是甚麼?

  「夜貓子進宅」是一句歇後語,猜一猜下半句是甚麼?

  夜貓子真的夜間來的貓嗎?不對,夜貓子是指貓頭鷹。貓頭鷹在每年10月都會到南方過冬天,主要吃野鼠為生,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鳥,但人們卻認為見到貓頭鷹就是不好的預兆。

  這句話源自一個古代的故事。在西漢時期,一位叫做賈誼的人見到自己的宅子飛入一隻夜貓子,打開占卜的古書,書上說的是如果是夜貓子進了宅子,...

老來學吹笛 吹得會來鬚就白

  在中學時代,準會聽過老師說「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意思就是要把握年輕時的光陰,努力學習及工作,否則到了年老一事無成時,就只剩傷悲了。 

  客家人有一句意思相近的諺語,就是「老來學吹笛,吹得會來鬚就白」。

  學吹笛,需要靈活的肢體配合及音樂的薰陶,這些都是年紀愈小學習效果愈好的,年紀大了、髮鬚都變白了才學習的話,就難以學成。

  因此,就有老來學吹笛,吹得好的話鬚都變白了,就是學來無所能發揮的意思了。

  所以,還是少年時多學習擴闊眼界...

仙都唔仙下

  在粵語長片中,對話經常會出現一句「我真的仙都唔仙下」,意思就是身無分文、貧困沒錢的意思了。

  為甚麼沒有錢與「仙」有關?

  「仙」其實是英文「cent」的廣東話諧音,是錢幣的單位。

  香港開埠以後,錢幣的價值一元有十角,一角有十分,「分」的英文就是「cent」,取其讀音就是「仙」了。

  仙是貨幣中最小的單位,連一仙都沒有,廣東話就是「仙都唔仙下」,就是身無分文,一分錢都沒有的意思了。 

 ...

路毋行毋平 人毋學毋成

  要勉勵一個人經過努力最終得到成功,有不少形容詞,如「有志者事竟成」。而客家諺語中,則有一句「路毋行毋平,人毋學毋成。」

  這句話喻意,一條路如果無人去走,就不會變得平坦;而人若不知學習,就無法成材。客家人用字貼地又有趣,充滿感染力。

  延伸閱讀: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生骨大頭菜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形容寵過了頭的孩子,叫作「生骨大頭菜」。為甚麼?

  原來是和大頭菜的生長有關。

  大頭菜即是大頭沖菜,是廣東一帶的傳統風味名菜,這種菜通常會被人取出莖部作醃製鹹菜之用,蒸肉餅、蒸魚都會用到。但如果大頭菜種得不好的話,菜中的纖維便會又粗又硬,吃菜時便會弄得滿口是渣,就想像有骨頭一樣,難以下嚥。

  農民會以「種壞」來形容這種不好的大頭菜,而「種壞」又...

一鑊粥  

    「一鑊粥」是廣東方言,比喻一團糟、一個爛攤子。這個詞由來是怎樣的呢?

  「一鑊粥」源自歇後語「煲燶粥——大煲夾渴」。

  粥的特性是粘稠,有如漿糊。粥煲燶了,便更為黏稠,又不能吃。粥的這個形態,反映做事並未完成,半途而廢,一塌糊塗。

  如果有人把「一鑊粥」來個胡搞,把粥搞成「泡沫」,就等同「搞到一鑊泡」,事態便更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