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 為甚麼又叫「斗零」?

  在上世紀30至50年代,「斗零」已可以吃一頓飯了。但「斗零」究竟是多少錢呢?

  清末時,兩廣總督在廣州一帶仿照西方銀圓鑄造銀幣。當時,價值1元的銀圓重七錢二,即民間以七錢二白銀兌換一個銀圓,而一毫就是其十分一,即七分二厘了。五仙就是一亳的一半,也就是三分六厘了。五仙,當時就稱為「斗零」了。

  為甚麼叫作「斗零」呢?這與當時廣州的商業術語有關。

  廣州是一個貿易繁榮的都市,行業間競爭得十分激烈。行業間在議價時會用術語方便溝通,如由一至十,就分別說成:支、辰、斗、蘇、馬、零、侯、莊、灣、響。當中,三、六就分別對應成「斗」、「零」,五仙是三分六,因此便說成「斗零」了。

  漸漸地,「斗零」就成為了五仙的替代詞了。

  延伸閱讀:「五斗米折腰」為甚麼成為打工仔名句? 

「夜貓子進宅」下一句是甚麼?

  「夜貓子進宅」是一句歇後語,猜一猜下半句是甚麼?

  夜貓子真的夜間來的貓嗎?不對,夜貓子是指貓頭鷹。貓頭鷹在每年10月都會到南方過冬天,主要吃野鼠為生,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鳥,但人們卻認為見到貓頭鷹就是不好的預兆。

  這句話源自一個古代的故事。在西漢時期,一位叫做賈誼的人見到自己的宅子飛入一隻夜貓子,打開占卜的古書,書上說的是如果是夜貓子進了宅子,...

老來學吹笛 吹得會來鬚就白

  在中學時代,準會聽過老師說「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意思就是要把握年輕時的光陰,努力學習及工作,否則到了年老一事無成時,就只剩傷悲了。 

  客家人有一句意思相近的諺語,就是「老來學吹笛,吹得會來鬚就白」。

  學吹笛,需要靈活的肢體配合及音樂的薰陶,這些都是年紀愈小學習效果愈好的,年紀大了、髮鬚都變白了才學習的話,就難以學成。

  因此,就有老來學吹笛,吹得好的話鬚都變白了,就是學來無所能發揮的意思了。

  所以,還是少年時多學習擴闊眼界...

仙都唔仙下

  在粵語長片中,對話經常會出現一句「我真的仙都唔仙下」,意思就是身無分文、貧困沒錢的意思了。

  為甚麼沒有錢與「仙」有關?

  「仙」其實是英文「cent」的廣東話諧音,是錢幣的單位。

  香港開埠以後,錢幣的價值一元有十角,一角有十分,「分」的英文就是「cent」,取其讀音就是「仙」了。

  仙是貨幣中最小的單位,連一仙都沒有,廣東話就是「仙都唔仙下」,就是身無分文,一分錢都沒有的意思了。 

 ...

路毋行毋平 人毋學毋成

  要勉勵一個人經過努力最終得到成功,有不少形容詞,如「有志者事竟成」。而客家諺語中,則有一句「路毋行毋平,人毋學毋成。」

  這句話喻意,一條路如果無人去走,就不會變得平坦;而人若不知學習,就無法成材。客家人用字貼地又有趣,充滿感染力。

  延伸閱讀: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番鬼佬月餅

   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之地,有不少中西結合的文化,跟中秋有關的就有「番鬼佬月餅」的說法,這俗語是甚麼意思呢?

  所謂「番鬼佬月餅」,就是將中西兩個不同的元素結合而成。「番鬼佬」是指外國人,「番」這個詞在古代社會就是用來形容外族,特別是一些離中原甚遠的外族,帶有野蠻、沒文化之意。

  以往香港有不少英國人在此地生活,由此本地華人會以「番鬼佬」形容他們。至於月餅,英語就是「mooncake」,剛好發音與廣東話「...

「着衫」是古代用語?

  穿衣服,廣東話又可說成「着衫」。當中代表穿上的「着」字,原來是沿用古時用法。

  漢代《樂府詩集·木蘭詩》中說:「脫我戰時袍,着我舊時裳。」這首著名的木蘭詩中,描述木蘭脫去戰時軍袍、穿上舊日衣服的場景,當中的「着」,就是「着衫」的意思了。

  元代馬彥良的《一枝花·春雨》也有這個字:「穿一領布衣,着一對布履。」此處的「着」就是「穿着」或「穿上」。

  不過如今普通話口語中,較少用...

開學七件事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總是認同「知識改變命運」。為此,家長們都很重視孩子的學業,都會想方設法令自己的孩子學業精進。

  接照中國傳統習俗,家長在孩子開學前亦會做足「開學七件事」,希望考生勤奮用功,一舉高中,金榜題名,得到好意頭。所謂的「開學七件事」就是指在開學前準備多種食材,取其諧音,祝福學生聰明伶俐,學業進步。

  食材包括:芹菜,代表勤奮;蒜,代表懂計算;葱代表聰明、開智慧、耳聰目明;菜頭,代表好彩頭;桂花,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