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8-13
在上世纪30至50年代,“斗零”已可以吃一顿饭了。但“斗零”究竟是多少钱呢?
清末时,两广总督在广州一带仿照西方银圆铸造银币。当时,价值1元的银圆重七钱二,即民间以七钱二白银兑换一个银圆,而一毫就是其十分一,即七分二厘了。五仙就是一亳的一半,也就是三分六厘了。五仙,当时就称为“斗零”了。
为什么叫作“斗零”呢?这与当时广州的商业术语有关。
广州是一个贸易繁荣的都市,行业间竞争得十分激烈。行业间在议价时会用术语方便沟通,如由一至十,就分别说成:支、辰、斗、苏、马、零、侯、庄、湾、响。当中,三、六就分别对应成“斗”、“零”,五仙是三分六,因此便说成“斗零”了。
渐渐地,“斗零”就成为了五仙的替代词了。
延伸阅读:“五斗米折腰”为什么成为打工仔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