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亭台樓閣」你分得清嗎?

編輯︰流螢

  説到中式古典園林,總是離不開「亭台樓閣」這個詞匯,那麽大家知不知道,亭、台、樓、閣分別指的是哪一種建築?又該如何區分呢?

  亭,又稱涼亭,源自周代,是一種中國小型傳統建築物,主要有供行人乘涼、休息或觀景的作用。

  亭一般為開放性結構,有圓形、方形、六角形、梅花形、八角形等多種形狀,四周沒有牆壁或窗戶,常見於山上、橋上、水旁等,大部分都是用木、竹、石、磚等材料建造。

  由於設計靈活,因此亭也經常應用在園林建築中,讓園林的景色更美麗。

愛晚亭位於湖南嶽麓山,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也是賞楓葉勝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閲讀:中國文化通識|中國四大名亭分別是?

  台,是最古老的中國園林建築形式之一,多建在高於地面的位置或臨水的池邊,是一種平整和露天的開放性露台式建築。

  古時候,台主要有兩個功能,分別是用作戲劇表演和操練點兵。如果建在園林建築之中,還有供人觀景的用途。

武漢古琴台,又稱俞伯牙台,是中國十大古曲《高山流水》的發源地。(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規模較大的台又稱為「壇」,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有位於北京的天壇

  在中式園林中,我們常見到的兩至三層高建築,便是樓了。

  樓早在戰國時期已有出現,最初的用途是勘察敵情,後來發展成為供人居住的民宅。

  樓的造型十分多樣,以園林建築中最常見的造型為例,第一層為廳堂式建築,外面有一條可繞行的走廊,而第二層則只有窗戶,沒有走廊和門。

岳陽樓位於湖南省岳陽市洞庭湖,始建於三國時期,是中國僅存最大的盔頂結構建築。(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閲讀:中國文化|江南三大名樓 歷代文學巨匠筆下的絕景

  閣,和樓的造型很類似,首先,兩者都是「重屋」結構,都是兩層或以上的建築,不過,閣的體積一般比樓小巧。

  另外,閣的四面都設有窗和門,外面有走廊,可供人環閣漫步和遠眺風景,而室内則多為藏書和供佛之用。

位於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是古代江南唯一的皇家園林,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閲讀:中國文化|中國六大斜塔是哪六座?

中國文化通識|甚麼是須彌座?

中國文化通識|園林中的「軒榭廊舫」是甚麽?

中國文化通識|甚麼是明間?

趣談中國文化|不止「清明時節雨紛紛」! 一文看清5大清明特色諺語

相關標籤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