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漂兒」與「倒錢落海」

  大家可記得從前電視有一個政府的宣傳廣告,勸市民不要沉迷賭博,說這個行為猶如「倒錢落海」?在廣東話的語境中,「倒錢落海」就有着浪費的意思,而在普通話當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就是「打水漂兒」。

  「打水漂兒」的意思,就是白白投入而沒有收穫。

  「打水漂兒」是一種將石頭擲到水中的遊戲,人們以用扁平小石子或瓦片在水面上掠過,以激起水花,這就是「打水漂兒」。

  「打水漂兒」過程中,小石子或瓦片會在水面上掠過;但遊戲過後,石片便會沉入水中。人們藉此用來比喻虛擲、浪費,經常用來形容賭博或高風險投資等行為。

  延伸閱讀:蜑家雞見水   

「藏蒙哥兒」這遊戲你一定玩過

  無論時代如何進步,小朋友們的遊戲都依然好簡單,只要大家到公園看一看,都會看到小朋友們相互追逐着捉迷藏。

  在北京話當中,捉迷藏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叫作「藏蒙哥兒」,也叫作「藏貓兒」、「藏矇格兒」、「藏覓歌兒」。

  「藏蒙哥兒」中的「蒙哥」跟歷史中的蒙古大汗蒙哥沒有關係,而「蒙」字,其中一個說法指是從「盲」字演變過來。

  明代徐昌祚所著的《燕山叢錄》末附〈長安里語〉記錄了一些當時的北京詞彙,當中有載:「...

「擺譜」擺出甚麼譜?

  不少人在社會地位有所提升後,面對同輩時有可以會擺起架子來,所謂「一朝得志,語無倫次」;而一些老闆及上司,也喜歡在下屬面前拜架子,以展示自己威風。在北方話當中,擺架子有另一個說法,叫作「擺譜」。

  據說「擺譜」這說法是在清代中葉時期興起,當時漢人獲准到滿族人的發源地東北地區墾荒種田。

  而到東北當地移民的漢人會帶上自家的家譜,在閒時這些漢人便各自拿出家譜比一比,看看誰的家譜更大,以示自己是望族之後。或許是擺譜過程中部分人可能產生了自豪感,得戚高調又驕傲自大。

  擺譜除了有擺架子的意思,在北...

「拜把子」結義你聽過未?

  今時今日,有些人會跟關係好的朋友以「兄弟姐妹」相稱,也有一些女生追求不到意中人,會稱呼「契哥」藉故親近。而在北方話當中,就有跟好友「拜把子」,建立一種猶如親人的關係。

  拜把子,就是結拜的俗稱,通常指異姓之間的結拜。至於把子的意思原為舵柄,開船時舵手要握把子,所以人們以「舵把子」來比喻老大。

  在以往一些文學作品當中,也會見到拜把子一詞的出現。例如《三俠五義》第三四回中就有:「這麼樣罷,咱們兩個結盟,拜把子罷!」而《文明小史》第七回:「當下二人話到投機,傅知府便...

「食得禾米多」究竟誰吃最多?

  正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通常在電視劇中,「奸角」心腸惡毒,壞事做盡,不過通常隨劇情發展,奸角最後都沒有好下場。   劇情有此發展,觀眾就會批評奸角「食得禾米多」才落得如此下場。到底甚麼是「禾米」?

  「食得禾米多」是指人多行不義,壞事做得太多,最終自食其果的意思。

  這俗語源自於鄉村地區。從前的農田經常有雀鳥出現,啄食田中的禾稻或曬穀場的穀物。農民為免損失太多,通常都想盡辦法驅趕和捕捉這些雀鳥。

  通常人們認為,雀鳥偷吃禾稻穀物被捉,此乃活該,是「食得禾米多」的下場。

  延伸閱讀:老么與老疙...

相關標籤

不能見光的貓膩

  在廣東俗語當中,不少會用上「貓」字,例如「出貓」、「食貓麵」、「食死貓」等,原來在北京也有俗語與貓有關的,這就是老北京話中的「貓膩」。

  「貓膩」是老北京話,形容偷偷摸摸、不見得光的黑箱操作,也可指是一件事情中的陰謀,就是不能讓人知道的事。

  對於「貓膩」一詞的由來,在北京城內有一個說法,說這個俗語是來自京城西南面的牛街。牛街是北京市內回民聚居之地,「貓膩」一開始寫作「嗎兒逆」或「碼兒妮」,而這兩個詞源自波斯語「Ma‘nee”」,...

唐詩宋詞用粵語寫成?  

  唐詩宋詞文字優美、抑揚頓挫,不少作品傳頌千古。不過,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唐詩宋詞當中,不少用語都同粵語很接近?

  例如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對月」,「樽」在普通話口語中不常用,但在粵語中卻經常出現;蘇軾的「寧可食無肉」,普通話中「吃」比較常用,粵語中則常用「食」;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中的「幾多」,在粵語中也很常用。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銀峰指出,古代文學作品是用當時的官話(唐朝以前叫雅言)寫成,而官話或雅...

老幺與老疙瘩

  廣東人經常會說一句話,叫做「孻仔拉心肝」,意思就是家中年紀最小的兒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對他們的關愛程度猶如心肝被拉扯的感覺。

  其實在不同方言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分別是「老幺」和「老疙瘩」。「幺」的意思是最小,是象子初生之形。麻將中的幺九牌也就是一(數字最小)和九(數字最大)的合稱。

  而在東北地區,有一種更有趣的說法——「老疙瘩」。

  疙瘩這詞在《老殘遊記》用就有用到,原指皮膚上突起或肌肉上結成的小硬塊;在東北方言中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