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更鐘是甚麽?

編輯︰流螢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夜間專用的計時工具,名為「更鐘」。究竟這種鐘錶有甚麽作用?「更」又是甚麽意思呢?

  「更」,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夜間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一更相當於2小時左右。

  在明朝年間,來自西方的機械鐘錶於宮中流行,到了清朝,皇帝更設立做鐘處,將西方科技與中國傳統計時方式結合起來,發明出極具中國特色的機械鐘錶,「更鐘」便是代表之一。

  更鐘,除了具有一般鐘錶的報時系統外,還增加了打更、調更系統,它機械結構獨特,可利自動裝置,在晚上進行敲更報時,讓古人除了在白天之外,在夜晚也能清楚知道時間,是中外文化及技術交融的重要發明。

圖為北京故宮文物「木樓式時刻更鐘」,出自清乾隆時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文化通識|中國四大名橋是?

趣談中國文化|「連中三元」有多難?

中國文化通識|數字也分陰陽?

中國文化通識|髹漆貼金是甚麽?

相關標籤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