蜑家雞見水  

  香港有一句歇後語「蜑家雞見水」,原來與嶺南民俗有關?是甚麼意思呢?

  蜑家,是生活在廣東沿海一帶的古老族群。

  在古代,蜑家是被歧視的一群人,更曾為賤戶之一。他們只能在海上生活,以船為家,不能隨便上岸,而且不可以擁有田地。因此,蜑家人在船上養的蜑家雞不能放養四出走動,只能關在籠裏,雞口渴時,看着海水卻無法喝到,就像蜑家人口渴時就只得看着四周的海水一樣。因為海水喝不得,只能夠眼望着海水來解渴。

  因此,在廣東話中,蜑家雞見水的歇後語就是「得個望字」或「唔飲得」了。

 

飽死荷蘭豆 餓死芹菜頭

  「荷蘭豆」是大家生活中經常吃到的食材,那「飽死荷蘭豆」又有甚麼含義呢?

  《廣東新語》就記載了這種起源於西歐的豆:「海豐有雪豆,熟於大小雪時,名寒豆。」

  17世紀時,侵佔台灣的荷蘭人把「荷蘭豆」引入台灣,在《臺海采風圖》中就記載道:「灣豆,種出荷蘭國,台人竊種而植。實於春夏,亦實於冬」。

  由於「荷蘭豆」屬於外來菜蔬,價格高企,能吃上「荷蘭豆」的家庭都是非一般的,能...

潮巴是傻瓜?  

  中國不同地方的不同方言,對於「傻瓜」有不同的稱呼,「潮巴」就是其一。

  傻瓜,意思就是糊塗而不明事理的人,通常用來開玩笑或罵人笨。而在山東的東部,傻瓜的方言說法就是「潮巴」。潮巴的普通話讀音是chao ba,這個方言詞語其實沒有一個統一寫法,因此在字面上有「超吧」、「朝吧」、「朝霸」等的寫法。 

  在山東東部地區,人們會以「潮」來形容一個人「傻」、「缺心眼」、「犯迷...

小雪封地 大雪封河

  二十四節氣中,立冬過後,便踏入「小雪」。

  有關小雪的解釋,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以下記載:「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此外,古籍《群芳譜》亦有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小雪所代表的是降雪的起始時間與程度。此時此刻,北部一些地區已見初雪,不過因為地氣未寒,降雪量小,未有積雪,於是稱作「...

烏龜爬門檻

  談及烏龜,大家必然聯想到「慢」字,又或者聯想到「毅力」,因為龜兔賽跑故事中烏龜憑毅力勝出的形象太深入人心。

  不過,關於烏龜的諺語又何止這些,最傳神的要算「烏龜爬門檻」了!

  傳統的中式建築,門檻有高有低,但對天生腿短的烏龜而言,要爬過任何一個門檻都相當困難。假如失敗,烏龜就只能四腳朝天,難以再翻過身來,那就有「難以翻身」——沒指望的意思了。

  可見烏龜過門檻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行為,所以後人就創作出一個歇...

半夜食黃瓜

  半夜食黃瓜是甚麼滋味?   黄瓜,即廣東人常吃的青瓜,是一種味道清淡的菜蔬,很有去水腫瘦身的效果,是減肥人士的最愛。

  黃瓜外形長長圓圓的,頭和尾的樣子幾乎一樣,瓜頭和瓜尾的觸感都很相似。

  因為相似,於是慢慢便生成了一句歇後語:謎面是「半夜食黃瓜」,你能猜到謎底嗎?

  沒錯,既然半夜摸吃黃瓜,當然看不清也分不到黃瓜的頭和尾了,因此歇後語就是「唔知頭唔知尾」了。

  到今天,「唔知頭唔知尾」多用以比喻搞不清楚事情的...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端午節的習俗,除了吃糉子划龍舟外,還有插艾,古時便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詞。

  這句話最早見於南朝《荊楚歲時記》(南朝梁):「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宋朝《東京夢華錄》:「端午……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艾草等,士庶家釘艾人於門上。」

  清朝《燕京歲時記》:「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旁,以禳不祥。」

  艾有去袪濕毒、邪氣之效,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