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冬至為何「大過年」?

編輯︰紀小婷

  在中國文化中,冬至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也是僅次於農曆新年的重要節日。到了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團聚「做冬」,有些地方還要祭祀拜祖,坊間甚至有「冬至大過年」的講法。 冬至為何如此重要? 

  中國古代有「二十四節氣」,冬至是第22個節氣,通常是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2020年為12月21日)。對於北半球地區來講,也是全年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日照時間將逐步變長。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陽氣回升,天地之間陽氣開始逐漸變強,下一年的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早在周秦時期,冬至就是歲首,也可以算作是古代的新年。直到漢代,人們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此時,冬至又稱冬節,官員在這一天要舉行祝賀儀式賀冬,並例行放假。宋朝以後,冬至又成為祭祀祖宗的日子。 

  時至今日,冬至已經不再是歲首,許多盛大的慶祝儀式也逐漸式微。但全家團聚、一起吃團圓飯的傳統依然保留下來。 

二十四節氣承載中國文化 活化傳承不容忽視

冬至飲食中國文化:杭州人吃年糕 寧夏人吃「頭腦」?

青年建築師:保育明代建築 留住中國文化

木雕製作手辦 福建爺爺成當代中國「老二次元」

相關標籤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