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2-16
今年你是出外度歲還是留港過年?若是在香港過龍年,又有否去節日氣氛濃厚的灣仔利東街拍照打卡?滿街中國紅的燈籠高高掛,加上搶眼的龍形裝置,利東街贏得不少遊客的讚賞。
這條約200米的林蔭步行街,現已成為時尚、悠閒的新地標,但港人不會忘記利東街昔日的面貌,象徵喜慶、準新人必訪的囍帖街。不過,利東街的故事不只是印喜帖,它的前身又是怎樣呢?
1910年代利氏家族購下利東街 裁縫店雲集 顧客為紅燈區工作女性
利東街的最早記載,是它於1867年為洋行N. Mody & Co.的名下。1918年,利氏家族以利希慎夫人的名義買下這條街道,並改名為利東街。
初時,利東街上聚集了十多間裁縫店,因而稱為裁縫街。當時鄰近的謝斐道和譚臣道為紅燈區,利東街的裁縫店顧客正是在紅燈區上班的女性,為她們縫製旗袍。
直至1960年代尾,隨着區內黃色事業減退,利東街的裁縫店也減少了,後來就被小型印刷廠取代。
延伸閱讀:香港最古老街道|水坑口街 英軍登陸處 曾淪風月區 證港島百年滄桑
利東街吸引印刷店進駐 皆因有後門?
為甚麼印刷業會集中在灣仔?原本跟當時港英政府的政策大有關係。時間推早回50年代,政府收緊對民間印刷品的管制,要嚴厲防止民間印製鈔票及非法物品,所以將印刷店都安排到灣仔南部。
當中,政府特別要求印刷店要設有消防通道和後門,而利東街有一排舊唐樓正正符合要求,於是印刷店就相繼搬到利東街,製作各式印刷品包括信紙、信封及名片等,漸漸被人稱為「印刷街」了。
70年代利東街變身囍帖街 準新人必到之地
到了70年代,印刷街再次變身,成為港人熟悉的囍帖街。還記得早年的喜帖,是由毛筆字寫上婚宴詳情的紅紙一張。隨着香港經濟騰飛發展,準新人對喜帖的要求日高,出現不同類型的喜帖,印製技術方面也不斷改進,由掃金粉、到金色油墨的「印金」、「燙金」等,還有加上水晶、蕾絲等不同裝飾。
於是,每對準對人都必定會走到囍帖街,逐間逐間細心尋找合意的喜帖款式,令這條小街變得充滿喜慶氣氛,紅喜帖散發着熱鬧與溫馨的氛圍。
延伸閱讀:香港街道故事|有廟才有街? 廟街睇相、聽歌食煲仔飯 娛樂無窮
利東街清拆重建為林蔭大道商場 滿街高掛紅燈籠散發喜樂氣圍
踏入千禧年代,港府重新開發該區,計劃清拆利東街。2006年,政府收集了利東街所有業權,進行清拆行動。2010年2月,利東街正式關閉。
2015年,利東街重建為綠化的林蔭大道,兩旁為露天茶座、餐廳、潮流品牌商店等,加上建設了行人隧道連接至港鐵站,交通便利,也成為了本地人和外地遊客的旅遊景點之一。
謝安琪的《囍帖街》唱出這條小街由輝煌到消逝,令人懷念那些喜慶氣氛的回憶,今天的利東街給人年輕、時尚和活力的感覺,但街道上售賣喜餅的商店,以及高高掛起的紅燈籠,仍不時展現濃濃的歡欣氛圍,令人一下子回到過去「囍帖街」的時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