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2-28
「一帶一路」倡議(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自2013年提出以來,至今已經10周年。從當初的藍圖變成今天的實景,「一帶一路」倡議化作各國發展的實效,百姓民生的實惠。
經常在新聞聽到的「中歐班列」、「魯班工坊」是甚麼?如何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新領域——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和健康絲綢之路?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在「一帶一路」分別扮演甚麼角色?為何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一帶一路」互為補充?
本文為科普篇的第3篇文章,主要介紹被稱為「鋼鐵駝隊」的中歐班列。
中歐班列是怎樣誕生的?
千年之前,商旅駝隊穿越大漠,互通有無,走出一條聯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千年之後,亞歐大陸出現另一隻「鋼鐵駝隊」,橫貫中西,物暢其流,惠及世界,這就是「中歐班列」。
中國第一班「中歐班列」,誕生於地處西南腹地的重慶,當時叫做「渝新歐」。
2011年3月19日,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首趟「渝新歐」列車從這裏出發,前往11,000公里外的德國杜伊斯堡,將中國西部地區與歐洲之間的時空距離,從40天縮短至15天。
此前,重慶的產品要出口到歐洲可謂「費時費錢」,如果通過海運,要向東跨越2,000公里出海,耗時太久;如果通過空運,費用又過高。窮則思變,「渝新歐」就應運而生。
中歐班列運送哪些貨物?
經過10多年發展,中國境內已有112個城市開行中歐班列,形成西、中、東3條出境通道,聯通100多個亞洲城市、200多個歐洲城市。
重慶、河南鄭州、四川成都、陝西西安、新疆烏魯木齊等多地,建設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範工程,打造現代物流樞紐,令中歐班列從「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轉變,提升貨運效率和服務質素。
中歐班列運輸的貨物,從最初的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逐漸擴大到服飾、汽車、糧食、燈具、陶瓷、茶葉、咖啡豆、木材、葡萄酒、水果、牛肉等53大類、5萬多個品種,令更多「中國製造」產品進入中亞和歐洲市場,為中國人帶回更多樣化的進口商品。
中歐班列有甚麼特別優勢?
與海運、空運、公路運輸相比,如今中歐班列的優勢更為突出。
數據顯示,從中國到歐洲,運送同樣的一批貨物,中歐班列的運輸費用大約是航空運輸的1/5,運輸時間是海運的1/4。
內蒙古有木材公司的負責人透露,每進口1噸木材,中歐班列運輸較公路運輸節省50元人民幣(下同),按每年20萬噸的貨運量計算,可減少近1,000萬元成本。
同時,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貨運部有關負責人,中歐班列的平均碳排放量是空運的1/15、公路運輸的1/7,更為環保。
疫情期間 中歐班列成「生命通道」
穩定性高是另一個重要優勢。在新冠疫情期間,海運、空運受阻,中歐班列成為「生命通道」,年均運輸量增長26.3%,累計運送防疫物資近1,500萬件;同時亦運輸工業原材料、產品等,為穩定國際供應鏈發揮重要作用。
從1條路線到86條路線,從單向出口到雙向平衡,從聯通1個歐洲城市到200多個城市,10多年來,中歐班列在亞歐大陸上「編織」出一張新的運輸網絡,打破了由海運主導的國際運輸格局,開闢出一條全天候、大運量、綠色安全的亞歐物流新通道,助力「中國製造」走向世界,亦帶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