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1-26
一年一度的中國「春運」被稱為地球上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從1954年第一次「春運」的2,300萬人次,到2015年後至新冠疫情前穩定在30億人次左右,幾代人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生活的演變。
今年,內地更是迎來放寬防疫措施後的第一個春運,加上中國經濟版圖變化,近年「逆向春運」大軍悄然興起,未來春運可能又有新局面。
中國經濟發展 流動人口成春運主力
2023年1月7日,為期40天的「春運」如期展開。這也是內地放寬防疫措施後的第一個春運,初步預估今年春運期間,客流總量約為20億人次,恢復到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的七成。
20億人次這個數字,與去年春運約10億人次相比,已經多了一倍。前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內地不少民眾都「就地過年」。
雖然今年春運預計客流量僅為往年高峰期的三分之二,但仍然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這場大遷徙承載着幾代人的回憶,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變遷。
1954年,中國鐵路史上第一次有計劃的春運啟動,當年旅客總數為2,300萬人次。1980年代,中國恢復春節休假制度,迎來了爆發的「返鄉民工潮」;1990年代開始,中國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突飛猛進,春運人數直線上升。1994年,這個數字突破了10億人次,2006年,春運旅客人數突破20億人次。
2008年第一條時速超過350公里的高鐵開通,標誌中國進入「高鐵時代」,大大縮短了回家的路程。2010年代後,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刷臉」通關、無紙化出行、5G機械人、無人機、自動駕駛等新科技逐漸登上春運舞台,令回家之旅愈來愈便利。
如今,購票、買票、檢票,都可用手機完成,刷碼上火車僅需數秒鐘,相較於以往排隊買票、取票、查驗身份,至少能節省10多分鐘。
2014年是一個轉折的年份,當年春運總人數超過36億人次,達到歷史巔峰,其後增速放緩,每年都維持在近30億人次,並且出現了新的出行趨勢。
中國經濟版圖變化 「逆向春運」成新潮流
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城鎮化水平提高,「逆向春運」大軍悄然興起,即不再是年輕人從大城市返回家鄉過年,而是父母、小童前往大城市與在外工作的親人團聚。
據內地《新京報》統計,到2020年,鐵路「逆向春運」旅客人數已連續4年增長,年均增加約9%。廣東廣州、北京、重慶、上海是「逆向春運」的4大熱門目的地。這些大城市在往年的春運中,甚至出現過「空城」現象。
春運出行方式也更為多元化。疫情前2019年的數據顯示,當年通過鐵路出行的旅客人數4.13億人次,同比增長8.3%;民航運送的旅客人數近7,300萬人次,同比增長11.4%;道路客運人數雖然有24.6億人次,但較往年降低0.8%,顯示鐵路和民航在春運中的作用愈來愈大。
100年前,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浙江紹興,需要在車、船之間輾轉90個小時;而現在搭乘高鐵只需要5個多小時。5G、人臉識別等新技術,亦令返鄉之旅愈來愈便利。隨着中國經濟版圖變化,區域發展更加平衡,科技水平日益提升,未來春運可能又有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