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個輪」認識香港文化 那些年的撥輪電話

編輯︰豆子

  廣東話有一句話叫「撥個輪俾我」,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原來這句話在香港文化中解作「打電話給我」,不過,為什麼是「撥個輪」,打電話與圓形的輪子又有甚麼關係?

排隊借電話成香港文化

  在智能電話普及的今日,要聯絡一個人,只需簡單發一個文字短訊,甚至只需向人工智能說出對方的名字,便可致電對方,不過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通訊就不如現在方便,當時的固網電話仍未普及至家家戶戶,想打電話便要到有錢人家或士多餐廳等店舖排隊借用,這舉動亦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代的固網電話並非現時的按鍵式,而是撥輪式,使用時要把食指放在號碼位置,轉動撥輪到底後鬆開,而「撥個輪」這句香港文化俚語亦因應撥輪電話而誕生。

香港文化劇集中的撥輪電話

  重溫60至70年的香港文化劇集,不難見到李香琴、鄭裕玲等演員在劇集《狂潮》、《天虹》中打撥輪電話的場景,當時如果電話號碼有8位數字,就要撥輪8次才能打出電話,幸好在60年代的香港文化中,電話號碼只有5位數字,當時打電話需要經過接駁員的接線後才可撥出電話通話。

  至80年代末,香港實施地區字頭制度,在原有的5位數字電話號碼前,按不同地區增加一個地區代碼,電話號碼變成6位數字。1995年,因應香港人口急速增長,全港改為使用8位數字的電話號碼,固網電話號碼則在最前面加一個「2」字。

緊急電話「999背後的香港文化

  撥輪電話不但在語言上影響着香港文化,原來連緊急求助電話「999」也和撥輪電話有關。當年有關當局商討求助電話應該用甚麼數字時,認為撥輪電話上的「111」、「222」等號碼太容易撥,可能會有人誤撥或以此惡作劇,所以選用了較難撥打的號碼「999」,方便市民記住,有需要時可第一時間撥輪尋求援助。 

  今時今日通訊方式包羅萬有,方便又快捷,不過人與人之間卻似乎更缺乏深層次的溝通交流,即使同枱食飯,也會各自修行,對比之下,從前排除萬難「撥個輪」建立的關係,似乎來得更親近。大家曾否使用香港文化之一的撥輪電話?你認為香港人之間的連繫有否因通訊形式的轉變而受影響?

 

 

當代中國-非凡香港-百年配水庫出土港產羅馬式建築令人讚歎

深水埗配水庫|百年歷史古迹出土 港產羅馬式建築令人讚歎

1:36

筲箕灣五級火毀過千木屋 愛秩序灣填海建新家園

「白飯魚」60年代家家必備 消失又重來的香港文化?

九龍寨城清拆 「三不管」地帶寫入香港歷史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香港歷史博物館增3展覽「香港多面體」 看油尖旺發展 讀華僑葡人故事

《破·地獄》劇照

《破·地獄》|破地獄為超渡亡者還是慰藉生者?「跳油鑊」為何已很少見?

「建築女王」扎哈‧哈迪德香港情緣 設計山頂俱樂部 奪生涯首個國際獎

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

香港海防博物館原是鯉魚門炮台 改名「抗戰及海防博物館」是回歸初心?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