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0-11-12
擁有一個圓滾滾的身材,配上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在德國出生長大卻在中國成為網絡紅人,阿福的經歷不能說是非常特別,但絕對是近年中國文化與外國交流的典型例子。除了拍攝自己在當代中國的生活點滴,出書分享與岳父的關係,更重要是阿福經常推動善心活動,讓大眾看到一個更有正能量的當代中國社會。
到復旦學習中國文化 遇上愛情定居上海
阿福原名叫Thomas,老家在德國的農村,位置偏僻而且生活節奏很慢,但他卻在6年前定居上海,全因在高中的時候選修了一科「中國文化與中國語言」,有機會在2007年前往中國作交流學習中國文化的時候,被中國的熱鬧氣氛所吸引,而對中國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濃厚的興趣。
高中畢業後,阿福在德國的銀行工作,但阿福在工作期間忘不了有趣的中國文化,結果就辭去做了3年穩定但枯燥的銀行工作,下定決心進修中文。然後,他考進了德國的波鴻努爾大學修讀東亞經濟和政治,並且進修中文,其後又參加了上海同濟大學為期兩個月的語言學習課程,到了2013年,他在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的幫助下,參加了上海復旦大學的交流學習活動,到中國深入學習中國文化。

而就在復旦大學學習的時候,他遇到了自己未來的太太朱莉,兩人相戀,最終阿福決定決定在上海。
一開始的時候,阿福只是希望學習中國文化,後來對中國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後,他覺得中德的文化差異,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希望自己能夠在中德文化交流上做一些貢獻。
在2016年,阿福第一次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傳了首個短視頻,在視頻裏,他扮演了自己的岳父、岳母,演繹自己在中國家庭遇到的一系列中國文化難題。自此,阿福的視頻就圍繞著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並記錄下上海的傳統和變化。
阿福雖然是一個外國人,但有兩個原因,令他在中國非常受歡迎。首先,他的視頻內容都是圍繞中國文化,非常真實,而且生活化。其中,在2019年上海開始實施垃圾分類之後,阿福特地拍了一個視頻,是在人民廣場上向大眾宣傳垃圾分類的措施及重要性,讓他不僅是一個視頻博客,更是一個生活化和人民關懷的記錄者。

另外,他的視頻不但是講中國文化和日常生活,還有更多溫情的內容。包括他按照自己減肥的公斤重量,轉化成買多少公斤的食物,贈送給社會上的基層工人,例如《瘦了50公斤以後 送了50公斤的小龍蝦給建築工人》、《瘦了30公斤以後 送了30公斤的豬肉給環衛工人》等的系列,都充滿了正能量,並提醒大眾應該更多關注社會上的辛勤付出的勞動階層。
推動中國文化交流 讓外國人認識當代中國
作為一個外國人,阿福最重要的是將中德文化的交流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例如他曾經給德國總理默克爾寫信,希望德國能夠仿效中國建立手機支付系統、還有他曾經受邀在德國總統訪華的時候全程陪伴、德國退役球星馬圖斯來華活動的時候作為翻譯並帶他認識中國等等,都成為他為中德交流的重要成就,也讓更多外國友人了解當代中國的變化。
學習一種語言並不簡單,要融入一種文化就更困難。阿福曾經許願,在中德文化交流上,希望可以做更多,幫助兩地拉近關係;而對於上海,阿福則坦言上海就如同是自己的第二家鄉,希望通過拍攝視頻,分享生活,讓更多的正能量發光,令上海這座城市更溫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