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2-18
內地在2023年農曆新年檔期上映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延續了第一集的叫好叫座勢頭,累計票房已突破37億元人民幣,更成功殺入內地最高電影票房頭十位。
談到幕後故事,導演郭帆就分享一件趣事,原來《流浪地球2》的某些情節,竟然與他當年的高考作文扯上關係。
流浪地球郭帆|《流浪地球2》關鍵情節竟萌芽於20多年前
郭帆是在1999年參加高考,其中一條作文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無獨有偶,在《流浪地球2》,數碼生命、記憶移植等都是關鍵劇情。
郭帆有提到當年的高考作文對他的影響,「1999年的作文題目本身就很科幻,當時看到這個題目,就覺得很有意思,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以至於前段時間,我還在想有沒有可能把這個高考題目變成一部電影」。郭帆直言,可能那時候就在他心中埋下「想像力的種子」。
郭帆進一步表示,閱讀科幻文學,對於培養青少年想像力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科幻電影人許多的靈感,都是得益於各類科幻文學,因此他很希望中國能有更多的科幻文學類別和視角,讓思維空間和角度能可以更加拓展,「當青少年觀眾看得愈來愈多的時候,他們總會找到一個點,像特別開竅一樣,會特別專注於某個點」。
郭帆以自身經歷為例,他以前十分着迷和機械有關的物事,後來投身拍攝科幻影視的時候,卻發現不懂得合適的理論背景。
為使相關知識更充實,郭帆閱讀大量有於天體和量子物理學的書籍,逐漸拓展思路。而在不斷閱讀後,郭帆的知識框架就慢慢地建立起來。
及後郭帆在構造有獨特世界觀的作品時,又發現知識不足,於是變成去看了一些社科類或未來學的書籍,「這就像種子一樣,它會生根發芽,其展開的脈絡就是你的知識框架」。
流浪地球郭帆|藉電影大熱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
眼見《流浪地球》系列大熱,郭帆也趁此機會推動中國電影工業化進程,早早為行業埋下一顆「種子」。
2020年完成拍攝《流浪地球》後,郭帆已聯同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成立了「電影工業化實驗室」,相關規劃將長達15年。
這個實驗室對標美國荷里活,並結合國內的發展現狀,為中國電影工業梳理出一套符合中國特色的製作標準。
郭帆坦言,正是因為拍攝《流浪地球》時遇到很多困難,所以才想去梳理一番,希望使其他同行的道路平坦一些。《流浪地球2》的拍攝工作,也有應用這個全新的製片流程,以驗證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