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真有其人?

  我們形容自己推薦自己做某一件事情,會以「毛遂自薦」來形容。

  其實,「毛遂」原來真有其人,他是戰國時期的人,口才了得,他真的「自薦」出使楚國,還促成了一件大事。

  戰國時期,趙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命令平原君游說楚王,希望楚國能合縱抗秦。平原君準備找20位文武兼備的門客出使楚國,找了19人,仍欠一人,一直找不到合適人選。

  這個時候,一位名叫毛遂的人自薦,平原君赫然發現這位已在門下3年的食客口才相當出色,於是帶同他一起見楚王。

  平原君與楚王談了半天,仍沒有成果。毛遂於是拿着寶劍,走上宮殿,向楚王力陳利害關係,強調合縱的目的是為了楚國,不是趙國,終於打動楚王出兵接受「聯合抗秦」的計略。

  平原君對毛遂的表現十分讚賞,這才發現自己一直沒有發現這位人才。回到趙國之後,將毛遂列為上賓,從此加以重用。

  「毛遂自薦」這個經典故事,也成就了後續傳頌的成語。

  延伸閱讀:「蠶蟲師爺」會吐絲?!  

汗牛充棟

  「汗牛充棟」是一個現在較少人用的成語,但其實此成語很形象化地表達出藏書滿屋的狀況,反映藏書者學識甚豐。

   古人以往書寫在竹片或木片之上,用以書寫的竹片叫做「簡」或「策」;用以書寫的木片,叫做「方」或「牘」。可以想像,以往一本書籍是非常巨大的,要用牛車載書,「汗牛」指以牛車載書時,牛累得出汗;「充棟」指屋內藏書很多,堆滿整座屋子。「汗牛充棟」就是形容書籍極多的意思了。

   汗牛充棟出自唐.柳宗元《唐...

香港故宮多媒體互動展 「『紋』以載道」

香港故宮多媒體新展 「『紋』以載道」探尋紫禁城的紋樣密碼

2025-05-20

「䅺青」與「標青」  

  形容一個年輕人表現相當出色,做甚麼事情都了得,我們多數會用到「標青」一詞。「標青」原來並不形容人,究竟形容甚麼呢?

  「標青」中的「標」是個借字,本字是「䅺」。

  在《集韻》解釋:「䅺,卑遙切,稻苗秀出者。」故此,「䅺」本意就是指在稻苗當中最突出的幾株,此點並不難理解。

  在廣府地區有着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廣州就因為「五羊含穀」的傳說而被稱為「穗城」。在廣府人的眼裏,稻苗秀出(抽穗)而茂盛,是最美的景象,故此亦...

家有黃金 外有戥子  

   在老一輩當中經常流傳一句說話 「家有黃金 外有戥子」,指鄉里鄉親誰家窮誰家富,大家都心中有數,都能知道個大概的意思,就像看秤盤戥子一樣,不差分毫。

  在這句說話當中,「戥子」亦即是戥秤,相傳是由宋景德年間皇家官員劉承珪所發明的一種衡量輕重的器具。戥秤主要組成的構件有小秤盤、鉈、桿秤,整體的設計是用來稱貴重物品,如金銀藥品,最大單位是兩,小到分或厘。

  在明清時期,隨着工農業及商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戥子已普及於民間,戥子的製造、使用、管理已...

初七人日「三吃四做一禁忌」  

  在中國民間傳統中,新春不但喜慶的習俗多,禁忌也多,例如在初七人日這天,便有「三吃四做一禁忌」的習俗。

  正月初七之所以稱為「人日」,是因為傳說中女媧創造天地時,前六天分別造出雞、犬、豬、羊、牛、馬,直到第七天才創造出了人類,故正月初七又稱「人日節」,即人類的誕辰日。

  那麼何謂「三吃四做一禁忌」呢?所謂「三吃」,就是吃麵、七寶羹、及第粥,吃麵寓意長壽,吃七寶羹寓意身體健康,吃及第粥寓意高中。

  至...

美源髮采恭喜大家發財

   「恭喜發財,美源髮采恭喜大家發財」,這句話對上一代的香港人而言,絕對是農曆新年常聽到的廣告對白。

  這個廣告是已故藝人曾江在多年前所拍攝。「美源髮采」是一款由外國引入香港的染髮劑,相關公司當年找了曾江做代言人,廣告一出後很成功,「立即變黑」更很快成為家喻戶曉的廣告話語。

  至於這個廣告和農曆新年有什麼關係呢?這廣告除了平日播放的版本外,更有「農曆新年」別注版,而廣告中的對白就是「恭喜發財,美源...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光棍

  「光棍」這用語,對香港人而言一點都不陌生,人人都知道就是「單身一族」的意思。原來這個詞彙早在元朝已有,最初泛指流氓、無賴,甚麼呢?

  「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這諺語中的「光棍佬」,便是騙子的意思。古時民間一直稱無賴、流氓一類人物為「光棍」。在《元曲選·殺狗勸夫》楔子中有:「卻信着這兩個光棍,搬壞了俺一家兒也。」明清兩代,「光棍」成為官方對流氓的通稱,《大清律》中則有「光棍例」,用來處置流氓罪。

  「光棍」代指單身的用法,最早也...

給力

   「給力」 是一個網絡文化用語,有人誤以為是集合、給予力量的意思,但實際上「給力」是一個形容詞,指厲害、強勁的意思,例如形容一個人很「給力」,即指他很勁,做起事來很有效率。

  「給力」一詞源於日本動畫《搞笑漫畫日和》(普通話版),其後在2010年世界盃討論球隊表現時,被中國多次引用,如「西班牙太給力了」,從而開始流行起來。

  在實際使用時,也可加一個否定語,如「不給力」,表示某個事件或某個人帶給自己一種很失望的感覺。如這部電腦很「不給力」,即指那部電腦效能差,表現未如...

520

  今天5月20日,不少年輕男女都像過情人節一樣慶祝,「520」是怎麼來的呢?   

  普通話中,「520」的發音和「我愛你」類似,於是在網絡上開始流行起來。

  中國各地方言又怎麼說「我愛你」呢?

  上海話:吾老歡喜儂額;寧波話:阿拉臘月子福啊儂;南京話:吾對你蠻有意思滴;重慶話:我只有愣個喜歡你了;開封話:俺就是相中你了;河南話:俺楞中你了;山東話:俺喜憨嫩;山西話:額待見你;合...

吸睛

  在網絡上或日常用語,我們都不難看到「吸睛」這個形容詞,形容人的打扮或事物很吸引,例如那輛最新型號的紅色跑車十分「吸睛」。

  「吸睛」或「搶眼」的英文都是eye-catching或eye catcher,一些能抓住眼球的東西或人物,必然是美麗或特別,「吸」引眼「睛」的關注。

  「吸睛」,就像香港以往慣用的「搶眼」,不過,「搶眼」比較口語化,書面語上,有人會用「吸引眼球」來代替,都是用來比喻很吸引的意思。現代年青人都愛用...

樓主與板主

  現代人喜歡在網絡討論區討論話題或發帖文,發帖文的人叫做板主或樓主,原來板主叫法來自香港,樓主的叫法則來自內地。

  樓主是網絡用語,是內地討論區對發帖人的稱呼。因為發帖人所發的帖文處最頂,有其他人回覆的話,就像建成一層一層樓,所以將最頂的發帖人叫做樓主。

  在香港討論區中,一般稱發帖的人為「板主」,但在兩地互動下,發帖人的稱呼已漸趨模糊,大家亦傾向以「樓主」替代。

  樓主的漢語拼音是「Lou Zhu」,所以有...

GG = 完蛋了?!

  「GG」是女孩子英文名字GiGi的縮寫嗎?非也!它是流行的網絡用語,代表「完蛋了!」奇怪是完蛋是Game Over,縮寫理應是「GO」,為何是「GG」?

  「GG」其實原是「Good Game」的縮寫。起源於電競比賽。對戰後,一方明顯勝出,敗方就會打出「GG」,意為「即使輸了,也是一場好對戰」,稱讚對方「Good Game」,有風度地表示認輸。

  不過,大眾卻誤會成了「Game Over」,漸漸約定俗成解作「完蛋了」。內地、台灣廣為採用「GG」一詞...

網紅與網美

  上網已經成為日常生活必須的一部分。由學習、開會以致預訂物品、點餐等,都離不開網絡。「網紅」應運而生,「網美」也隨之出現。

  「網紅」即是網絡紅人,亦即KOL (Key Opinion Leader),是指因網絡而出名的人物,他們可以是借某事件而爆紅,又或者是透過經營自己的社交網站或影音網站,提升自己的知名度。由於透過互聯網,能接觸世界各地的觀眾,瀏覽人數不少,知名度大增,成為「網絡紅人」。成為「網紅」,就好像名人一樣...

旺角為何叫Mongkok?

  旺角是九龍繁盛區域之一,每天車水馬龍,行人肩摩轂擊,配上「旺」這個字最貼切不過,但在近一百年前,旺角仍叫舊有稱呼「芒角」,而其英文名亦一直叫Mongkok,而非Wongkok。

  古時的旺角,一點也不旺,更有芒草叢生,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附近的村落便稱為芒角村。根據《新安縣誌》所載,早期的香港,芒角村以客家人居住為主,約有200人聚居,村民以種菜(西洋菜、通菜)、種花、養雞、養豬為生。

  1860年代,九龍半島被割讓給英國,芒角村村民於是將所種的蔬菜、花朵、家...

二百五

  說人「二百五」,就是嘲諷別人蠢,不會動腦袋。這個詞在不少地方都流行。而吳語、客家話也長期流行它的變體「兩百五」。現時,全國普遍都懂「二百五」這個方言,但你又知道它的來歴嗎?

  據說戰國時期,齊國大臣們嫉妒蘇秦,派刺客殺了他。齊王誓要捉拿刺客報仇,謊稱蘇秦是內奸,表示要以千兩黃金獎賞除掉這內奸之功臣。結果有四人自稱是刺客,請齊王各賞他們二百五十兩黃金,齊王就將這四個「二百五」斬了。

  另外一個說法,古時五百兩銀子稱為「一封」,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半封」諧音「半瘋」...

打牙祭

  「打牙祭」乃四川方言,原本是四川人祭祀財神(或稱土地神)的習俗,後來泛指吃肉或豐盛的菜餚。「打牙祭」有甚麼故事呢?

  《犍為縣誌·風俗》記載:「工商業家月以初二、十六兩日肉食二次,名為打牙祭,已成為各家普遍之習慣。」四川商人傳統每逢月初及月中都以雞、豬、魚等肉類祭拜土地神,祈求保佑自己生意興隆,客似雲來。拜祭過後,上上下下自然要大吃一頓,「祭」自己的牙齒,於是便有了生動貼切的「打牙祭」之說。

   以前肉價十分昂...

四川話:龜兒子

  「你龜兒子最近去哪裏了呢?老子好久都沒有看到你了。」是四川話,是甚麼意思呢?

  又「你龜兒子」,又「老子」,看似很粗鄙的用語,但其實是不拘小節、豪邁奔放的四川人的習慣用語,意思是「你最近忙甚麼去了,我好久都沒有看到你,十分想念啊!」

  又例如這句:「今天老子去上網,啥子狗兒麻糖的人都有。」「啥子」是「甚麼」,「狗兒麻糖」就是「亂七八糟」的意思,完全展現出四川人的豪邁。

  四...

踅踅唸

  踅踅唸(se̍h-se̍h-liām,音類近:蛇蛇lam)是閩南語,意思是喋喋不休。近年不少人借用此詞彙,音譯而成「碎碎念」,並嵌入自己網誌的名稱內,例如有「朱媽媽的碎碎念」。

  閩南語的「踅踅唸」,一直重複嘮叼不停,說來說去都是說一樣的話。 如「你莫一直踅踅唸」,就是指「你不要一直嘮叨」。用廣東話的說法,就是「吟吟沉沉」或「咿咿哦哦」。

  近年網絡上多人用了「碎碎念」這詞,「碎」就是碎片、支離破碎的意思,加上「念」,就像在人耳邊嘀咕,如「朱媽媽的碎碎念」,就是朱媽媽在咿...

噪咖

   說到台灣美食,很多人會想起滷肉飯、牛肉麵、柯仔煎等。台灣人還十分喜歡「噪咖」,究竟是甚麼意思呢?

  「噪咖」(音:嘲卡),是閩南語,噪指灶頭,咖是腳的意思,二字合起來就是廚房。

  台灣人對「噪咖」十分重視。台灣東森電視台於2015年推出飲食節目「無敵A噪咖」,大受歡迎。自此,「噪咖」這個詞語在大眾媒體上備受推祟。「噪咖EBCbuzz台北媒體公司」更因而成立,推出節目內容不止飲食,更涉及文化、生...

你真虎!

  祝賀朋友身體健康,會以龍精虎猛來形容,不過,「虎」字並不只有強壯的意思,東北話便有「你真虎!」,意思是傻愣愣,沒頭沒腦的,跟老虎兇猛的形象恰恰相反。

  在東北話中,虎是指傻瓜、缺心眼,形容一個人天不怕地不怕,什麼事都敢幹。「你真虎!」是莽撞、不經思考地去幹,具有貶意。 

  然而,有些時候,東北話中的「你真虎!」卻有第二重含義。如爸爸爬上樹為小朋友解下被掛着的風箏,媽媽會說:「你虎啊?爬那麼高摔到咋整?」這裏的「你虎啊?」包含擔心,甚至驕傲的成份...

蛙是朵趙冷

  「從未怨過命,一生都打拼。蛙是朵趙冷!」這是電視劇《我來自潮州》主題曲的歌詞,最後一句:「蛙是朵趙冷」,是用潮州話唱出,即「我是潮州郎」。

  資料顯示,在香港的潮州人約有70至80萬人,一些潮州富豪如李嘉誠白手興家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蛙是朵趙冷」(我是潮州人)、「架己冷」(自己人)等潮州話,大家都可能略有所聞。

  《我來自潮州》這套電視劇,也是以當時亞洲電視主席林百欣的生平做藍本。林百欣原籍廣東省潮陽縣,以製衣業起家,後來涉足地...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還記得在疫情期間,在宣傳長者打疫苗的廣告片中,一位100歲婆婆說了這句話嗎?

  「打珍」其實是「打針」,「soon仔」是「孫仔」,全句意思是:打了針便可以去見孫仔了。當時「soon仔」還一度成為潮語。

  這位婆婆說的方言近似台山話,但又算精準,因為台山話的「仔」叫「doi」,「靚仔」台山話發音為「靚doi」,因此「孫仔」的在台山話的發音為「soon doi」。

  說起台山話...

市擔:STAMP  

  廣東台山有一個詞語「市擔」,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這個詞語原來是由英語直接演變而成,並沿用英語的發音。

  「市擔」意為郵票,來自英文「STAMP」。其餘例子還有:看球賽時說「骨波」,即好球,來自英文「GOOD BALL」。

  另有部分詞語半中半英,例如:「老民」,意為老人,由「老」和「MAN」結合而成;「好反」即好玩,「好」和「FUN」融合所致...

「動物」方言有哪些?

  中國方言中,不乏以動物來揶揄人,像扮死狗、像豬一樣蠢等,大家知道哪些呢?

  浙江台州盛產海鮮,到當地食蟹就好,不過若被人說是做「大水蟹」,就是說你隨波逐流;說你「死白蟹」,就是說你一無是處。同時,要小心別做「攪塘烏魚」的人,即專搞破壞的人;也要提防「浮頭魚」,即非常糊塗或專搞破壞的人。

  武漢人吵架必出「個斑馬」,也有人說這不真昰罵人,只是表達不爽和憤怒的心情而已。總之...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