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1-08
浙江金華東陽市橫店鎮沒有名山大川,鮮有歷史古迹。這一個偏遠小鎮,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卻成功「進化」,如今已是初具規模的城市,更是首個國家級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堪稱「中國荷里活」。
改革開放|橫店欠先天優勢 工農業開啟發展路
走進橫店,隨處可見攝影廠、道具公司、經紀公司,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茄喱啡」(群眾演員)。每一位「橫漂」都努力追逐自己的演員夢,在演員公會領取演員證後,就能夠參與各類型影視作品的演出,即使是沒有對白的「路人甲」,也會「交足戲」。
橫店的影視產業發展共經歷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7年前後,以新項目建設帶動實景拍攝基地發展,第二階段是2002年起,橫店將拍攝基地打造成為旅遊景區。至於最新階段2014年後,橫店正在向包含更多新興服務業的影視文旅大消費產業轉型。
不說不知,橫店原來本與影視沒有半點關係,創辦橫店集團的徐文榮更非演藝界人士。他在1976年上任的橫店大隊黨支部書記後,目標只是希望協助本地的農民實現「一稀兩乾」,在這片沒有任何自然資源優勢和交通優勢的貧瘠土地上,三餐能夠有粥有飯。
為實現夢想,徐文榮一方面興修水利、精耕細作,千方百計提高糧食產量,同時又興辦小型五金廠、糧食加工廠、螺絲廠,推動本地的木匠、泥水匠等發展副業,增加收入。
在1990年代中期,橫店的發展來到十字路口,本地的區位、土地、資源、環境容量等,都難以支撐工農業再次飛躍發展。
改革開放|橫店轉型文化產業 窮鄉僻壤變影視名城
轉機出現在1995年12月,當時名導演謝晉為拍攝迎接香港回歸的歷史電影《鴉片戰爭》,特意來到東陽選景。徐文榮把握機會,讓橫店加入影視產業,「很多地方不願意接,已經很來不及了,沒幾個月了,我把它接下來了。」
憑藉堅持,徐文榮率鎮上130多個建築隊伍,在短短3個月內建成面積6萬多平方米,有160多幢大小建築的拍攝基地,使得《鴉片戰爭》在1996年8月8日如期開機。
《鴉片戰爭》上映後獲得巨大成功,同時令橫店的知名度大增,通往影視文化的大門已然打開。謝晉的團隊走了,但很快胡玫帶着《雍正王朝》來了、陳凱歌帶着《荊軻刺秦王》來了、張藝謀帶着《英雄》來了,甚至有中美合拍的荷里活電影《功夫之王》。
秦王宮、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等,一座座拍攝基地很快就拔地而起,規模也愈來愈大。最關鍵是在1999年,橫店影視城宣布免收場租費,吸引大大小小的劇組前來拍攝取景。即使是艱難的2021年,橫店全年共接待多達398個電視劇劇組,創下歷史新高,電影拍攝亦有《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橋》等,成績驕人。
40多年過去,橫店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從「抬頭望見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飢荒,有女不嫁橫店郎」的窮鄉僻壤,變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影視名城、休閒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