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1-16
中國農村幾千年都是多元並舉、多業態的生存狀態,在1980年以後,農民就開始多業並舉,把中國救了。
溫鐵軍憶鄉鎮企業發展 成80年代出口創匯重要力量

為甚麼呢?因為農村本來就是缺重少輕,產業不完整。當時,農民佔總人口85%,村裏甚麼經濟形態都有,完全不等國家給予開支。再加上赤腳醫生、民辦教師等等都存在,所以真的沒有必要讓國家財政對它全部覆蓋。
還有,那時候農民會給自己留糧食,至少留3年糧食,國家的糧食安全系統不用去管農民。接着農民又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迅速崛起,把一般商品生產包下來了。很快地,從1979、80年開始,大概3至5年間,鄉鎮企業就扮演了出口創匯非常重要的力量。
當時中央給農村出政策,既然你能創匯,我就鼓勵你。那時候,中國既沒有雪櫃生產線、彩色電視機生產線,也沒有收音機、錄影機生產線,所以,很多人走私這些物品。那個年代,在離香港、台灣很近的的福建、廣東沿海這一帶,離着韓國很近的山東、遼寧一帶,很快就形成了幾個很重要的輕工業、電子產業、紡織業地區,就是遼東、膠東、蘇南、浙北加上廣東珠三角。那個時候,這一下就起來了,成為中國創匯很重要的力量。
延伸閱讀:溫鐵軍回顧1980年代農村改革 跟財政赤字息息相關
溫鐵軍憶農村開放發展 獲西方認同市場化的成功國家
國家適當的向他們政策傾斜,當然我們就用這些放開之後農村所形成的興旺發達局面,編了很多報告給世界銀行,世界銀行就把中國當成好學生,是世界上轉軌最成功的國家。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普遍認可,認為中國是市場化最成功的發展中國家。
在80年代,農村這一片天地,托起來整個中國在整個世界上崛起。農村在這個階段,確實發展得很快。總結下來,當時黨領導下農民的三個偉大創造,第一是家庭承包,第二是鄉鎮企業,第三是伴隨着鄉鎮企業的發展;還有了城鎮化,從改革之前不到3,000個城鎮,到了10年後發展到3萬個城鎮。
城鎮需要大量基本建設,於是把城市工業拉動起來。農民搞的這些小經濟,不論是個體私營,還是互助合作,也需要大量設備,於是把城市大工業設備也帶起來了。

總體而言,在這個階段,中國融入了全球化,卻沒有像其他發展中國家那樣陷入債務危機,發生翻天覆地的動盪。
中國在1970年代接受了西方一般生產的產業轉移,因此要認真對待債務。在不能(增加)開支的情況下,就先放開農村。農村發展出三大創造,既解決了糧食問題,又解決了輕工業、化工業和一般紡織工業等等生產的問題。(八之五)
(轉載自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