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0-12-13
上一篇,我們已成功走訪洪湖市烏林古戰場各遺址,接下來,我們繼續追趕曹軍,朝華容道探索傳說之旅!
曹軍以腹背受敵,損失慘重,乘孫劉兩軍尚未合之際,撤出烏林,向華容道方向轉進,曹操領餘部經華容道,向江陵敗走,從而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這一仗也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經典戰役,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需注意華容古道是在監利縣而不是在華容縣,因為曹操在長江江北,不會往長江江南逃命。華容道在現在的監利縣內太平橋下面約3公里處。
馬鞍橋遺址位於監利縣上車灣鎮(原屬汴河)王塘村五組。相傳曹操兵敗赤壁後,從獅子山葫蘆口一路向北潰逃到王塘附近,遇一河流擋住了去路,周圍人煙稀少,難以找到架橋的材料,兵馬無法過河,曹操焦急萬分。這時戰馬嘶鳴,一個士兵從一匹受驚的馬上摔下來,曹操回頭看見馬上的鞍,頓時計上心來,連忙令士兵用馬鞍在河上疊起一橋,千軍萬馬才得以渡河。
我們去到上車灣鎮,類似的橋很多,哪條才是馬鞍橋,村民們也搞不清,其實流傳下來的馬鞍橋是不是拆了,恐怕也已沒人知曉,所以我舉辦深度遊的原因就是盡快將有關事情位置記錄下來加個定位,好讓一些典故可在網上流傳下來。

救曹田遺迹位於監利縣上車灣鎮太平橋附近(原屬汴河)。相傳曹兵靠當地田中蘿蔔充飢,才得以走出華容道。

曾幾何時,在古道入口處汴河鄉太平橋旁立有一石碑,上刻「華容古道」四字。村民說古道碑本在以下此處進入,即曹鞭港另一邊的路,不過此碑已搬到另一處,我們之後會到達該處﹔現只見此處的橋上寫有「曹鞭杆橋」四字,我心感安慰,字雖粗劣,但故事還可繼續流傳下去,不致失傳。

曹鞭港遺跡位於監利縣上車灣鎮曹橋村六組(原屬汴河)。相傳,從赤壁兵敗的曹軍逃到這裏,道路淤陷難行,曹操騎馬探路,人馬陷進淤泥當中,愈掙扎陷得愈深,曹操仰天長嘆:「天絕我也」,遂擲馬鞭於地,跳下馬來。此處因此得名「曹鞭港」。
此橋的另一邊,進去小路之後不遠左走,建有曹氏家廟,廟內供奉有曹操之子曹丕像。





曹操率領殘部進入華容道後,遇着猛雨,大風,遇到泥濘堵塞,道不通行,遣羸兵負草填派鋪,騎才得通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死者滿地遍野,劉備伏兵錯失最佳攻擊時機,曹操部隊已出險區,曹操撤回江陵,心有餘悸的說:「劉備,吾儔也,但得計(準備和動手)稍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全被消滅)矣。」曹操大軍雖然沒有全滅,但南進大軍卻損耗大半,此時,再也無力一統南北,從而結束了曹孫劉三方的赤壁之戰。
赤壁孫劉聯盟是三國美好的時光,三國鼎立至少令時局也穩定下來。
據《三國志》裴松之所引《山陽公載記》:「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屋漏偏逢連夜雨,船在赤壁被燒了,又碰上風雨潮濕天氣,這個小說和歷史倒是一致的,曹軍狼狽用乾草填路,才得以通過。
曹操脫離了險境後,曾非常開心,各位將領沒有理解敗軍有什麼好樂的。曹操認為劉備計策行使過晚,如果在這條道路提前放火阻攔,自己一定沒有辦法了。

曹鞭港到毛家口二十里路,「地窄路險,坎坷難行」,在當時一路走來都是一片沼澤地帶,遇泥濘,道不通﹔我們繼續沿着古代的華容古道路線走到華容道考古最後一個點:放曹坡。放曹坡遺蹟位於監利縣毛市鎮上觀廟村六組,原棉花採購站院內,此處現建有關公廟,廟前塑有關公像。











第二天行程結束,收穫出奇的豐富,未天黑就進監利市住上一晚。
(內容轉自三國歷史文化深度遊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epthtour、https://travelbyod.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