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冬至為何「大過年」?

編輯︰紀小婷

  在中國文化中,冬至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也是僅次於農曆新年的重要節日。到了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團聚「做冬」,有些地方還要祭祀拜祖,坊間甚至有「冬至大過年」的講法。 冬至為何如此重要? 

  中國古代有「二十四節氣」,冬至是第22個節氣,通常是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2020年為12月21日)。對於北半球地區來講,也是全年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日照時間將逐步變長。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陽氣回升,天地之間陽氣開始逐漸變強,下一年的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早在周秦時期,冬至就是歲首,也可以算作是古代的新年。直到漢代,人們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此時,冬至又稱冬節,官員在這一天要舉行祝賀儀式賀冬,並例行放假。宋朝以後,冬至又成為祭祀祖宗的日子。 

  時至今日,冬至已經不再是歲首,許多盛大的慶祝儀式也逐漸式微。但全家團聚、一起吃團圓飯的傳統依然保留下來。 

相關標籤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24節氣傳承

二十四節氣承載中國文化 活化傳承不容忽視

2020-12-20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香港_x1.jpg

冬至飲食中國文化:杭州人吃年糕 寧夏人吃「頭腦」?

2020-12-18
1:58

青年建築師:保育明代建築 留住中國文化

2020-11-19
3:11

木雕製作手辦 福建爺爺成當代中國「老二次元」

2020-11-06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12月23日|最罕見的冬至?

2020-12-14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24節氣傳承

二十四節氣承載中國文化 活化傳承不容忽視

2020-12-20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香港_x1.jpg

冬至飲食中國文化:杭州人吃年糕 寧夏人吃「頭腦」?

2020-12-18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大過年

趣談中國文化|冬至為何「大過年」?

2020-12-14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傳統節日年輕化中國文化融入潮流消費

傳統節日年輕化 中國文化融入潮流消費

2020-12-19

12月23日|最罕見的冬至?

2020-12-14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24節氣傳承

二十四節氣承載中國文化 活化傳承不容忽視

2020-12-20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香港_x1.jpg

冬至飲食中國文化:杭州人吃年糕 寧夏人吃「頭腦」?

2020-12-18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冬至大過年

趣談中國文化|冬至為何「大過年」?

2020-12-14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傳統節日年輕化中國文化融入潮流消費

傳統節日年輕化 中國文化融入潮流消費

2020-12-19

12月23日|最罕見的冬至?

2020-12-14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