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7-04
中國的航天發展迅速,每次的太空探索都有創新突破。香港回歸25年以來,一班香港的科研工作者也一直為國家太空探索項目出力。當中的佼佼者,是由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容啟亮所帶領的團隊,而今晚無綫播映的香港回歸25周年劇集《究竟天有幾高》,故事內容正是容啟亮和其團隊為探月任務研發相機指向系統,以及替「嫦娥五號」開發在月球表面採樣的裝置。
香港回歸25周年|理大團隊為「嫦娥五號」開發月球土壤採樣裝置


從2010年開始,理工大學的科研成果幾乎都應用到每個重要的航天任務中。由「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使用的「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到「嫦娥五號」月壤採樣裝置,再到2021年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上的「火星相機」,都是科研團隊的亮眼成績。
早在2013年的「嫦娥三號」、2019年「嫦娥四號」升空的時候,容啟亮和團隊就參與過運用在這兩個探測器上的探月科學儀器開發。「相機指向機構系統」就是當時的研究成果,在太空拍攝到的月球高清圖片,便是出自這個港產儀器。
有了成功先例,容啟亮順利獲得了為「嫦娥五號」開發採樣儀器的機會。2020年底,「嫦娥五號」成功登月,負責月球表面採集土壤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正是容啟亮和團隊的港產科研成果,將大約兩公斤的月球土壤封裝帶回地球;如此,讓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後第3個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

延伸閱讀:中國航天|「嫦娥五號」月壤研究成果面世 還原月球演化歷史
香港回歸25周年|研發火星相機做祝融號「眼睛」 監視着陸情況


除了協助中國航天的探月任務外,容啟亮和團隊更研發了「火星相機」(全稱「落火狀態監視相機」),在天問一號2021年探索火星時發揮重要作用。這個約390克的「小玩意」,是火星巡視器「祝融號」的「眼睛」,它搭載在着陸器外層平台上,用來監視着陸情況、周遭環境,及降落火星後巡視器的操作狀態。這些資訊對掌握巡視器能否在火星表面成功巡視,至關重要。
除了容啟亮團隊外,由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教授吳波帶領的團隊亦為中國探索火星任務,作出貢獻。他們通過對火星全球的分析和評估,選出3個着陸區供「天問一號」選擇。最終,「天問一號」成功軟着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

延伸閱讀:「天問一號」探火星 最進取中國科技任務
對於未來的科研發展,容啟亮認為香港的科研力量,需要與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內地其他城市和地區進行更多合作,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而理大方面亦期望,未來可以有更多香港學生加入,同為中國的太空探索出力。
香港回歸25年以來,香港的大學和內地的大學和學術機構都有不同形式的交流,期待未來在不同層面方面,可以迸發更多火花,同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