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 講大話為何叫吹牛?

編輯︰華思齊

  在中國文化中,形容人講大話,我們通常會說他在「吹牛」。 但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偏偏是吹「牛」這種動物,而不是「吹狗」或「吹貓」呢? 

  這要由跟黃河流域一種交通工具說起。 「吹牛」一詞源自中國西北部方言。 話說中國西北、即黃河上游一帶河水湍急,過河並不容易,於是人們想到就地取材,由於當地畜牧業發達,牛羊眾多,人們就想到把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氣囊,製成渡江過河的牛皮筏或羊皮筏。 

  不過當時沒有充氣工具,人只能靠張嘴把皮袋吹漲,可以想像過程並不輕鬆,特別是體積較大的牛皮袋,即使肺活量大的人也不能獨力完成,需要數人輪流接力,方能將其吹漲。 因此,每當遇上喜歡誇口炫耀自己的人,人們就會說:「你這麼厲害,到黃河邊吹牛(皮)吧!」就是這樣,「吹牛」一詞漸漸成為講大話的代名詞。 

相關標籤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茱萸插頭上,以禦初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為何重陽...

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  

  踏入農曆八月,又是華人最具節日氣氛的中秋節。提起這個節日,我們除了會想起食月餅、玩燈籠外,大家又知不知道在老一輩之間流行一些中秋傳統節日的習俗或禁忌?其中一項就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想必大家都會有個疑問,就是為何一個講究團圓的節日,偏偏男性和女性各自都有不能參與的活動?先說「男不拜月」,原來在古代民間,月亮多數用來形容女子,屬於陰柔的代表,是故象徵陽剛以及正氣的男子自然就不適合祭拜月亮了。

  與之相應的「女不祭灶」亦是同樣道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每家每戶都會祭拜灶王爺...

1:13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饅頭起源

趣談中國文化|饅頭起源如此恐怖?

0:57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太空船神舟

趣談中國文化|太空船為何叫「神舟」?

1:23
當代中國-中國文化-耳環cover

趣談中國文化|戴耳環等於身份卑賤?

0:57

「油炸鬼」炸的竟是中國歷史人物?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