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人吃上飽飯奮鬥一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編輯︰許可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生為讓中國人都吃上飽飯而奮鬥。他研發的雜交水稻如今已種在中國一半的水稻田裏,單是所增加的產量就可以養活7,000萬人;袁隆平還致力把雜交水稻「覆蓋全球」,讓全世界遠離饑餓。

小一參觀園藝場印象深 袁隆平決心學農

  袁隆平祖籍江西,1930年出生在北京,成長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父親一直希望袁隆平能和他一樣考上名牌大學,走「學而優則仕」的路,但袁隆平卻選擇了農科。

  說到自己如何和農業結緣,袁隆平曾憶述了在武漢讀小學一年級時的一次郊遊:老師帶着大家到附近一個園藝場,當時正是六月上旬,桃子紅紅的掛在樹上,還有葡萄一串一串的,「那個時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覺得學農好!」

  終於袁隆平說服父母,19歲時考入重慶相輝學院(後併入西南農學院)農學系學習。自此,「讓中國人都吃上飽飯」成為他一生的追求。

袁隆平出身知識份子家庭,父親希望他能「學而優則仕」,但他卻選擇了農業為終身奮鬥的領域。圖為讀大學時的袁隆平。(網上圖片)

  1953年,袁隆平畢業被分配到湖南省黔陽縣的安江農業學校當老師。

  那時候,中國的農村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在土地改革中獲得土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但是,飢餓的魔咒還沒有遠離,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三年困難時期,艱難日子令經歷過者畢生難忘。

  袁隆平此刻深深感受到糧食安全的重要,他思考着如何解決問題;他還堅持「中國人的飯碗要拿到自己手裏面,不要靠人家」。

袁隆平「不信邪」 挑戰世界學術權威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在田邊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它穗子很大,很整齊,籽粒很飽滿。他高興壞了,認為這是難得一見的良種,於是將之採走,第二年就以它作種子,開始培育。

  但培育結果卻令人失望,播下去的1,000株水稻,高的高,矮的矮,沒有一株有它的「爹」那麼好。

  看着高矮不齊的稻株,袁隆平突相起: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雜交稻?如果真的如此,就可以通過人工方法利用雜交優勢,培養產量更高的雜交水稻。

袁隆平敢於挑戰權威,讓他在雜交水稻方面有突破性新發現。圖為袁隆平用顯微鏡查看稻苗變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他坐言起行開始研究,惟水稻雜交優勢的觀點,卻與當時國際主流迥異。一個鄉村教師挑戰世界學術權威,很多人潑冷水,更多人當成笑話。但是袁隆平「不信邪」,他認定這是發展方向,即使再困難也要堅持。

  水稻是「雌雄同花」的,如果想讓水稻雜交,必須找到一種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種,雌花才能接受來自異株的花粉;找到這種「雄性不育株」作為「母本」,就是培育的起步點。

 袁隆平:中國還能幫助世界解決吃飯問題

   為找到「雄性不育株」,他彎着腰在田裏檢查了幾十萬株稻穗,終於在1964年至1965年間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並開展連串實驗。可是,他還是屢遭挫敗。

  袁隆平繼續努力,更輾轉千里在湖南、雲南、廣東、海南(當時仍屬廣東)等地研究。終於在1971年,一名學生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這株被稱為「野敗」的野生稻,終於為袁隆平打開研究的突破口;「野敗」也成為雜交稻的第一個「母本」。

袁隆平是「實戰派」,除了在實驗室,他也堅持要下田。他曾說過「只有下田最快樂」。(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經過不斷努力,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幾萬株「野敗」,並證實其產量能明顯提高;他將之無償分給各地科研協作組單位,更多農業科技人員加入實驗。1973年10月,袁隆平一次會議上宣布在雜交水稻研究獲得成功。

  此後數十年,袁隆平繼續帶領團隊研究和推廣雜交水稻,優選品種的雜交水稻產量不斷得到突破,成為中國糧食安全強而有力的保障;這些水稻並被推廣到世界各地,協助很多非洲和亞洲國家解決糧食問題。

  上世紀90年代,有美國經濟學家向世界發出「誰來養活中國」 的疑問,那時袁隆平已底氣十足地指出,中國完全能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不僅如此,中國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兩彈元勳郭永懷遇空難 生命最後一刻用身體保護機密

 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 二靠袁隆平

   時至今日,雜交水稻中國的種植面積超過1,700萬公頃,佔水稻總面積的50%,單是每年增產的糧食就可以養活7,000萬人。內地曾有此一句順口溜:「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這足以概括「兩平」的貢獻。

  因為在糧食安全的貢獻,袁隆平獲獎無數,包括中國最高榮譽的「共和國勳章」,還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頒授的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等。

袁隆平對糧食安全的貢獻無人能及,在2019年,他獲國家主席習近平頒授共和國勳章。(網上圖片)

  晚年的袁隆平尚沒有離開研究雜交水稻的第一線,並和團隊開發出「海水稻」和試驗在沙漠種植水稻。即使到了90歲高齡,他仍為雜交水稻增產目標努力着。

  袁隆平說自己有一個夢:「我夢見種的水稻,長得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我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他還有一個夢,就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

  2021年3月,袁隆平在海南基地不慎摔傷入院,身體情況急轉直下,之後被轉到湖南長沙留醫。住院期間,他仍惦記着試驗田,天天關心外面的天氣如何,太高的溫度會否影響作物生長......。

  這一年的5月22日,袁隆平與世長辭,享年91歲。

  延伸閱讀:袁隆平: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就能養活中國

袁隆平2021年5月離世,他在海南的試驗田成為了的「追思牆」。(網上圖片)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李振聲——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傑出名人

敦煌保育80年|「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千年莫高一生守候

創新先鋒

「無創產前檢查之父」盧煜明

盧煜明獲任香港中大校長 帶你認識這位「無創產前檢查之父」

小城大事

李子柒最新影片截圖

李子柒回歸|新影片花大半年製作非遺「漆藝」 停更近3年還做了甚麼?

運動健兒

2:22
巴黎殘奧WH2級單打亞軍陳浩源

「輪羽二哥」陳浩源再闖殘奧 勇奪銀牌突破個人成績

影視巨星

瓊瑤、《還珠格格》劇照

瓊瑤逝世|首部小說捧紅林青霞 《還珠格格》助亞視打低無綫

編輯推薦

盤點|中央三次贈港國寶大熊貓 重溫可愛瞬間

2:15

「熊臉識別」野生大熊貓 高科技守護中國國寶

四川大熊貓基地

四川「追貓」攻略!盤點3大熊貓基地 邂逅「花花」和它的小夥伴們

1:47

1800隻大熊貓

十大中國瀕危動物:「最可愛國寶」大熊貓

邊「玩」熊貓邊讀書?全國首個大熊貓學院正式招生

新興行業-大熊貓飼養員

新興行業|大熊貓飼養員是「最有趣筍工」?

成都大熊貓博物館開幕 主打高科技互動保育體驗

0:31
海南艦

有片|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訪港5天 即睇新型兩棲攻擊艦「海南艦」風釆

1:30
香港展覽盛事

《香港機遇新里程》 認識變革掌握新機遇

1:37
原來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被譽為「中國死海」的鹽湖,運城鹽湖的湖水會隨着氣溫等及礦物變化,呈現五顏六色的變幻美景,令人歎為觀止。

山西旅遊|「中國死海」運城鹽湖 沉醉迷人七彩幻境

2:18

香港古迹|堅尼地城魯班先師廟本月設免費導賞 細訴建築歷史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3:07
中國5G、AI、大數據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3:4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航天「從無到強」 躋身世界前列

黃子華棟篤笑、電影《破·地獄》

《破·地獄》|黃子華「票房靈藥」怎樣練成? 首個棟篤笑原是娛圈告別作?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87年版《紅樓夢》取景地 成都這公園歷史底蘊深厚?

行山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腳比路長的道理

上海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對「天下」的想像:一個烏托邦想像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

1984年12月26日
中國消費者協會

中國消費者協會成立

「大馬猴」—北方小孩童年陰影?

  聽到「大馬猴」這話,很多北方小孩都會害怕。小時候,每當不肯睡覺或者不聽話,就會有大人繪聲繪色地說,再哭大馬猴就來把你抓走吃掉。大馬猴專吃小朋友的惡名便深深植入大眾腦海,成為了小朋友的「童年陰影」。

  大馬猴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紅樓夢》中,成年後生活在北京的曹雪芹寫「薛蟠行酒令」時,就用到「女兒愁,繡房躥出個大馬猴」。根據《紅樓夢辭典》解釋,馬猴是「嚇唬別人時常說的一種想像中的形如猴的動物。」除了嚇唬小孩,大馬猴還有一種「用法」,就是形容一個人長得或者穿着醜,醜得令人驚奇。

  還有人認...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