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人吃上饱饭奋斗一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编辑︰许可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一生为让中国人都吃上饱饭而奋斗。他研发的杂交水稻如今已种在中国一半的水稻田里,单是所增加的产量就可以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还致力把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让全世界远离饥饿。

小一参观园艺场印象深 袁隆平决心学农

  袁隆平祖籍江西,1930年出生在北京,成长在一个知识份子家庭。父亲一直希望袁隆平能和他一样考上名牌大学,走“学而优则仕”的路,但袁隆平却选择了农科。

  说到自己如何和农业结缘,袁隆平曾忆述了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时的一次郊游:老师带着大家到附近一个园艺场,当时正是六月上旬,桃子红红的挂在树上,还有葡萄一串一串的,“那个时候第一次印象最深了,我就觉得学农好!”

  终于袁隆平说服父母,19岁时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后并入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自此,“让中国人都吃上饱饭”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袁隆平出身知识份子家庭,父亲希望他能“学而优则仕”,但他却选择了农业为终身奋斗的领域。图为读大学时的袁隆平。(网上图片)

  1953年,袁隆平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黔阳县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

  那时候,中国的农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在土地改革中获得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是,饥饿的魔咒还没有远离,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艰难日子令经历过者毕生难忘。

  袁隆平此刻深深感受到粮食安全的重要,他思考着如何解决问题;他还坚持“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到自己手里面,不要靠人家”。

袁隆平“不信邪” 挑战世界学术权威 

  1961年的一天,袁隆平在田边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它穗子很大,很整齐,籽粒很饱满。他高兴坏了,认为这是难得一见的良种,于是将之采走,第二年就以它作种子,开始培育。

  但培育结果却令人失望,播下去的1,000株水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有它的“爹”那么好。

  看着高矮不齐的稻株,袁隆平突相起:莫非自己找到的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如果真的如此,就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利用杂交优势,培养产量更高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让他在杂交水稻方面有突破性新发现。图为袁隆平用显微镜查看稻苗变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他坐言起行开始研究,惟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却与当时国际主流迥异。一个乡村教师挑战世界学术权威,很多人泼冷水,更多人当成笑话。但是袁隆平“不信邪”,他认定这是发展方向,即使再困难也要坚持。

  水稻是“雌雄同花”的,如果想让水稻杂交,必须找到一种自身雄花不能授粉的品种,雌花才能接受来自异株的花粉;找到这种“雄性不育株”作为“母本”,就是培育的起步点。

 袁隆平:中国还能帮助世界解决吃饭问题

   为找到“雄性不育株”,他弯着腰在田里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终于在1964年至1965年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并开展连串实验。可是,他还是屡遭挫败。

  袁隆平继续努力,更辗转千里在湖南、云南、广东、海南(当时仍属广东)等地研究。终于在1971年,一名学生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这株被称为“野败”的野生稻,终于为袁隆平打开研究的突破口;“野败”也成为杂交稻的第一个“母本”。

袁隆平是“实战派”,除了在实验室,他也坚持要下田。他曾说过“只有下田最快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经过不断努力,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并证实其产量能明显提高;他将之无偿分给各地科研协作组单位,更多农业科技人员加入实验。1973年10月,袁隆平一次会议上宣布在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

  此后数十年,袁隆平继续带领团队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优选品种的杂交水稻产量不断得到突破,成为中国粮食安全强而有力的保障;这些水稻并被推广到世界各地,协助很多非洲和亚洲国家解决粮食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有美国经济学家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那时袁隆平已底气十足地指出,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不仅如此,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问题。

  延伸阅读:两弹元勋郭永怀遇空难 生命最后一刻用身体保护机密

 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 二靠袁隆平

   时至今日,杂交水稻中国的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水稻总面积的50%,单是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养活7,000万人。内地曾有此一句顺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这足以概括“两平”的贡献。

  因为在粮食安全的贡献,袁隆平获奖无数,包括中国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还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颁授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

袁隆平对粮食安全的贡献无人能及,在2019年,他获国家主席习近平颁授共和国勋章。(网上图片)

  晚年的袁隆平尚没有离开研究杂交水稻的第一线,并和团队开发出“海水稻”和试验在沙漠种植水稻。即使到了90岁高龄,他仍为杂交水稻增产目标努力着。

  袁隆平说自己有一个梦:“我梦见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他还有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2021年3月,袁隆平在海南基地不慎摔伤入院,身体情况急转直下,之后被转到湖南长沙留医。住院期间,他仍惦记着试验田,天天关心外面的天气如何,太高的温度会否影响作物生长......。

  这一年的5月22日,袁隆平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延伸阅读:袁隆平: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袁隆平2021年5月离世,他在海南的试验田成为了的“追思墙”。(网上图片)

突破海军关键技术 马伟明:“要领先就领先美国”

中国电磁弹射之父 马伟明令国产航母战力倍增

当代中国-时代英雄-中国十大元帅叶剑英与港结缘鼓励同胞为国家建设出力

新中国十大元帅叶剑英与港结缘 鼓励同胞为国家建设出力

为工业找石油 为“两弹”寻铀矿 中国地质力学奠基人李四光

最新文章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时代英雄

朱光亚是核武“众帅之帅” 原子弹首爆时他为何不在观测站?

杰出名人

吴传玉是谁?他是新中国奥运第一人

创新先锋

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

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如何用好作品讲中国故事?

潮流人物

KOL时代|坚守“生死第一线” 85后医生推广医学科普 救人无数

小城大事

科技考古追寻尘封历史 文少卿:让无名烈士变有名

运动健儿

2:22
轮羽世界二哥陈浩源

轮羽世界二哥陈浩源 再闯残奥想转奖牌颜色

影视巨星

黄家驹、Beyond

黄家驹xBeyond 音乐路上二三事

编辑推荐

国家队访港|「六金王」马龙来港再献技 乒乓球天团如何炼成?

国家队全红婵孙颖莎马龙潘展乐访问香港

国家队访港图辑|全红婵人气高 奥运健儿游维港 市民热情迎接

巴黎奥运人物篇|潘展乐100米自由泳破世绩摘金 谁说中国人做不到!

巴黎奥运|天才少女再摘金牌 世界跳水已是“全红婵时代”

樊振东是国家队乒乓球强者

巴黎奥运人物篇|挑中国男乒大梁 樊振东圆梦“大满贯”

孙颖莎效力于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现女单世界排名第一

巴黎奥运人物篇|国家队女乒“一姐” 孙颖莎:我要做“大魔王”

在巴黎奥运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摘金的陈艺文,是中国跳水“梦之队”新一代领军人物。

巴黎奥运人物篇|“梦之队”陈艺文 童星变身奥运冠军

2:39
阿里巴巴、蒙牛

巴黎奥运趣闻篇|中国企业借奥运走出国际 力争吸睛又吸金

2:40
1924年巴黎奥运

巴黎奥运趣闻篇|中国100年前已参加巴黎奥运?

巴黎奥运人物篇|乒乓球运动员王者 马龙将迎来最后探戈?

2:14
当代中国-运动健儿-19岁夺亚洲花剑冠军张家朗由“少年剑神”到奥运金牌得主

巴黎奥运人物篇|“少年剑神”张家朗再征奥运 续写传奇故事

2:39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批12辆“解放”牌汽车、武汉长江大桥

国策通识|什么是五年规划?

2:03

国策通识|高质量发展──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2:38
中国式现代化

国策通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巴黎奥运100米自由式决赛何诗蓓夺得一面铜牌

巴黎奥运人物篇|何诗蓓“两届四牌”创历史 寄语年轻人“要有Passion”

罗伦斯将军 潮游三国

三国旅游|官渡之战确实位置?原阳五佛寺文物藏答案

中国和菲律宾国旗
编辑之选

高志凯看菲律宾在南海主动背后

父子一起钓鱼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上钓的大鲈鱼

1987年9月8日
深圳出让第一块国有土地

深圳协议出让第一块国有土地

古时的开学礼

  “同学各位找个位,这是你的开学礼!”这首在网上流行多时的粤语流行曲是著名歌手李克勤所唱的《开学礼》,以往每逢9月1日开学日,不少网民便在论坛及社交媒体贴上这两句歌词,代表学生们正式在新学年开始校园生活。 

  其实在传统中国社会,人们对“开学”甚为讲究。以古代的概念而言,今时今日的“开学”就是拜师入学。一个人拜师入学是一件十分严肃且隆重的事,并会举行一连串仪式,这一系列的“入学礼”与“成人礼”、“婚礼”及“葬礼”合称为人生四大礼。

  入学礼仪式礼节多多,有“冠衣礼”,学童们穿上正式的长袍,老师依次为他...

4个龙

     2024年是龙年,除了年份之外,原来月份、日期、时间都可以生肖来排序。那么龙月、龙日是怎样来定义?龙年、龙月、龙日、龙时这样“四龙合一”的日子,今年会出现几次呢?

WeChat